南华大学携手码途钥匙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2 15:5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22 15: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2日,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与码途钥匙教育科技公司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万亚平、正处级调研员黄坤荣、党委副书记李国华、学工室主任单云丽等一行赴该公司考察调研,双方举行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授牌仪式。这一合作的达成,正值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万亿元大关,数字人才缺口持续扩大的关键时期。

此次合作是南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人,其中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人才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双方将围绕Python全栈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合作,直接回应了市场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南华大学是湖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办学60余年来在核工业、医学、环保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该校计算机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超过80%,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码途钥匙教育科技公司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IT在线教育领域,已与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2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人才输送合作关系,其培养的学员就业率达到95%以上,平均薪资水平较传统培训模式提升30%。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6.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5%,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教育部门数据显示,产教融合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全国已有超过1000所高校与企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有助于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种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等问题。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行业专家,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将企业项目案例融入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企业将派遣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技术专家到校授课,这些专家平均拥有8年以上的行业从业经验,参与过多个大型商业项目的开发和实施。同时,南华大学的教师也将定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校企师资的双向交流和共同提升。

此外,企业还将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开放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化学习平台,该平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项目指导。优秀学员将获得企业的就业推荐服务,形成从学习到就业的完整培养体系。据统计,通过类似合作模式培养的学生,其就业后的工作适应期平均缩短40%,职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培养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合作模式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推动区域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湖南正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数字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教育专家认为,这种合作模式的成功实施,将为解决当前数字人才供需矛盾提供新的思路。有专家表示:"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要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南华大学的这一探索,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南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学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与更多优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将产教融合覆盖到更多专业领域。据了解,双方已制定了详细的合作规划,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培养1000名具备实战能力的数字人才,并将探索建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立了产业学院,校企合作项目超过5000个,涉及学生人数超过100万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有助于企业获得所需人才,实现校企双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此类合作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保障。(图片由南华大学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