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架下好“丰”景! 东昌府小葫芦串起富民大产业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8 17:0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8 17: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聊城东昌府区,葫芦藤蔓蜿蜒缠绕,青翠果实垂满藤架,沉甸甸的葫芦缀在枝头,一派生机盎然的“丰”景在望。这眼前的喜人景象,正是东昌府区葫芦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全链集群华丽蜕变的生动缩影。

明清时期,东昌府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葫芦雕刻曾是运河两岸农家的营生手艺与重要商品。如今,东昌府区立足葫芦这一特色资源,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创新种植、加工、销售模式,推动传统葫芦产业转型升级,让小葫芦架起富民兴村的大产业。当地成立专业葫芦种植经营合作社,按品种、技术、管理、标准、模式“五统一”要求,建设葫芦良种培育基地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在侯营镇打造中华葫芦文化园,在堂邑镇建设“范制”葫芦示范基地,已带动全区80余个村庄、5000余种植户开展标准化种植,种植品种达 100 余个。

销售端,东昌府区成立“中国葫芦电商协会”,全区葫芦电商经营户超2000户。其中,堂邑镇路庄村被誉为“中华葫芦第一村”,家家种葫芦、户户搞电商,全村开设网店400多家,还推出“平台化设计”模式,用户可在线定制葫芦造型与纹饰,年均网络销售工艺葫芦 700万个;堂邑镇全镇葫芦年产值达18亿元,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让东昌葫芦从“篓筐小物”变成了“全球商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葫芦雕刻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途广泛且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东昌府区以数字创新为引擎,推进“山东手造”工程,联合青岛海尔卡奥斯集团打造全国首家葫芦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与产业大数据中心,提供全流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赋能葫芦产业数字化、高端化转型。在深圳文博会等平台,当地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葫芦雕刻技艺,数字平台也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非遗与科技的融合魅力。自2007年以来,东昌府区已累计举办16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参展商从最初60多家增至7000多家,成交额从600万元升至2.9亿元;还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国非遗展、上海世博会、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等活动,让东昌葫芦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从“田间作物”打造成了知名“文化IP”。

产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2025年东昌府区葫芦种植面积达3万亩,预计年产量超9000万个,种植和加工销售收入将突破26亿元,全产业链综合效益可达30亿元。在让农民“富口袋”的同时,东昌府区更注重 “富脑袋”,通过高标准规划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动能:成立葫芦文化发展协会、中华葫芦文化研究院,举办全国农民葫芦工艺技能大赛;打造葫芦现代农业产业园、文创产业园,成功申报“东昌府葫芦”国家地理标志和工艺葫芦产业省级示范基地。当地还将葫芦产业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每年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建设葫芦文化博物馆、开办工艺培训班,目前已拥有36名葫芦雕刻传承人、5处传习所、1处非遗工坊,引进2位国内顶级葫艺大师,培育3300余名本土种植加工人才,确保技艺代际传承与技术革新。

葫芦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吸引了青年返乡创业。路庄村35岁的郝洪乐,返乡种植近6亩“天津嘴”葫芦,精品率高,亩均收益超10万元,是传统种植的近十倍;32岁的莫俊玲将传统烙画升级为手工墨刻,定制葫芦最高卖出8000余元;26岁的郝学坤在多平台吸粉30万,年销售额达七八十万元。

这些年轻创业者的故事,不仅印证了东昌府葫芦产业的活力,更让葫芦架下的“丰”景,成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