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察振兴 实践探索新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8 16:4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8 16: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乡村振兴观察团”一行15人深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和林村为主的几个村庄,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近距离观察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并用青春视角记录乡村蝶变。

团队成员首先了解到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撬动乡村发展的核心支点。和林村仍然在大规模种植水稻,连片的水稻形成了一片“稻海”,“和林稻海”的美丽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到此进行参观。和林村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图1 和林村稻田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还注意到和林村附近的不少住户都通过出售蒜获得收入,甚至有人将许多蒜挂在门口。

图2 住户门口的蒜

团队成员还了解到乡村的生态振兴,生态与宜居的协同推进重塑乡村形态。和林村的许多地方都设置有垃圾桶,沿途的道路上种植了许多美丽的花卉,乡村的风貌相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改善,新时代的乡村打破了从前“脏乱差”的形象。与此同时,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当地的许多村民都住上了高大漂亮的楼房,和林村还与附近的高山村一起设置了联合卫生站以保障当地村民的医疗。

图3 和林村高山村联合卫生站

乡村的文化振兴也让团队成员感受颇深。团队成员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到和林村一户人家房屋的墙壁上张贴了与农耕活动有关的绘画,可见农耕文化始终影响着和林村的村民。与此同时,和林村公用休憩的地方旁边还设置了关于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告示牌。由此可见,新时代的乡村始终注重文化传承,以文化传承筑牢乡村根基。

图4 和林村“家文化”告示牌

新时代的乡村民主政治也有所发展。团队成员注意到和林村设置了一个名叫“和议亭”的亭子,亭子旁边的墙壁上粘贴了民主协商的程序以及相关规则。“和议亭”不仅是一个亭子,更是乡村协商民主的象征。

图5 和林村“和议亭”

“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是抽象的政策,实地调研后才明白,它藏在村民增收的笑容里,藏在文化传承的坚守里,藏在乡村环境的变迁里。”团队队长徐熙阳同学在带领团队成员完成社会实践后,不禁发出如上感慨。

此次社会实践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无数人用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乡村振兴观察团”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的一支实践队伍,立志将把观察到的故事整理成报告,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未来也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图片由徐熙阳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