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十四五”】乘“数”而上 民生保障持续“升温”

来源:央广网
2025-08-17 09: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说到数字中国,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真切体验。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更是高达79.7%。在这样的数字基础上,近年来,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愈发加快,那些融入到我们生活细节里的新变化,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一个?

眼下,暑期文旅正热闹,趁着周末我也扎进博物馆“寻宝”,发现数字展厅是打开历史的“隐藏副本”。戴上VR眼镜站定,前一秒我还在玻璃柜外欣赏的文物,下一秒就“活”了过来,很多游客和我一样,直呼“过瘾”。可见,这种“数字生活”的魅力,大概就在于让我们与历史产生更鲜活、更直接的链接。

其实不只文旅领域,“十四五”以来,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已在更多民生场景中落地生根。譬如,随着5G网络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有效带动着农村居民增收致富。智慧医疗服务扩面也在提速,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数字服务还在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上海等地推行“智慧养老”新举措,独居老人水表12小时不走便会自动报警,让社区治理有了防患于未然的韧性。同时,数字技术更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例如,过去为新生儿办理业务需要往返多部门提交材料,如今在线上完成信息填报后,相关数据通过跨部门共享机制自动流转,多个事项可在几天内高效办结。

总之,数字技术为民生保障注入的动能,从来不是代码的堆砌,而是以“人”为核心的温度传递。细微处的改变,也印证着“十四五”期间数字服务从“可用”向“好用”“爱用”的跨越。当11.23亿网民的数字生活不断升级,我们愈发清晰地看到,面向未来,数字中国的建设刻度,最终要以民生改善的温度来丈量,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在数字浪潮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王辉】

为你推荐

换一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