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阵地建设到服务下沉,泉州持续普法润泽乡村沃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5 16:3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5 16: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八五”普法开展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新要求,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大局,探索具有泉州特色的普法路径。全省首创“农业普法超市”、创新推行“12345”普法模式打通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成功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3547户,全市所有行政村覆盖率达100%;2部普法短视频获农业农村部全国推介,有效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筑牢乡村振兴法治根基。

机制阵地双驱动,破解乡村普法难题

积极向“主动普法”转变,是提升农村法治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泉州作为民营经济活跃、农业特色鲜明、农业形态多样的沿海城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法律环境日益复杂,传统普法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专业化、便捷化的法治需求。如何改变传统农业普法被动局面?核心在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贴近农民实际需求,持续不断完善乡村法治服务体系。

构建普法阵地,保障普法长效性。从破局到深耕,泉州在全省首创设立的“农业普法超市”,通过建立固定场所,创新形式载体,定期“上新”开展活动,主动送法下乡,为农民提供就近、“一站式”服务,已在全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目前累计设立350个。依托“农业普法超市”设置普法展板,免费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举办普法宣传、农资安全小常识讲座56场次,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基层普法新阵地,推动法治资源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有效解决农民“找法难、学法难、用法难”的问题,切实提升涉农主体法治获得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筑坚实法治保障。

“12345”协同织法网,精准滴灌强普法。“一套指导性文件”,即根据一系列配套文件,立足农村各地实际情况,统筹推进农村普法工作;“打造两支队伍”,即通过建立普法宣讲队伍、培养农业普法义务宣传员等举措加强普法宣讲团力量;“依托三大载体”,即建立农业普法超市、涉农法律咨询专栏、普法宣讲队伍定期开展普法宣传,为广大群众答疑解惑;“注重四种形式”,即结合地方资源开展普法、加大以案普法力度、开展送法下乡活动、探索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普法宣传;“突出五个重点”即重点宣传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的法律法规、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五个重点法律法规。持续深化的农村普法“12345”模式作为长效运行的工作机制,系统性破解了农村普法资源分散、形式单一、覆盖不深等难题,构建起目标清晰、力量协同、载体多元、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的乡村普法新格局。

精准培育强示范,多维赋能提升素养

打造扎根乡土的“法治带头人”,是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打通普法惠民“神经末梢”的关键抓手。泉州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着力做好乡村普法“后半篇”文章,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一批懂法的农民,更在于构建一套可持续、能互动、见实效的法治赋能机制。

培育法治示范户,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泉州将成功认定的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法律法规课程成为其“必修课程”。组织执法人员全面与示范户“结对子”,提供精准指导服务994次,通过面对面答疑、案例解析、政策宣讲等形式,有效提升示范户法律素养;积极运用案例推介、重点推优等方式,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案例,促进交流经验与互鉴互学。在宣传手段上,综合运用动漫、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技术新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讲述农村学法用法故事,增强法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泉州正努力让法律知识从纸面走入田间地头,让法治精神在乡村沃土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和人才支撑。

志愿下沉零距离,“五有”服务润民心

组建专业普法志愿者队伍,是破解乡村普法资源短缺、提升基层治理柔性的关键举措。泉州整合社会专业力量,实现普法资源的精准下沉与治理模式的创新。

为缓解乡村法治资源匮乏,推送普法工作从“政府主导”向“群众共创”延伸,泉州组建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蒲公英”普法志愿队伍,通过进村入户、田间普法等方式,面对面宣讲法律法规,精准播撒法治种子。如今,泉州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蒲公英”普法志愿大队、中队,成员已有147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们利用“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中国农民丰收节”“放心农资下乡宣传周”“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农订会、各类集市等平台,组织开展以“法治进农村”为主题的各类送法下乡活动200多场次,确保活动做到有法治宣传资料、有法治宣传栏展板、有法律咨询活动、有法治讲座、有一个以上的法律问题得到解决等“五有”服务,实现法律服务群众“零距离”。

从创新“农业普法超市”夯实阵地基础,到推广“12345”模式完善长效机制;从精准培育“示范户”激活内生动力,到“蒲公英”志愿下沉实现服务“零距离”,泉州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普法新路径,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滋养乡村沃土。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