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留下老人孩子守着几亩薄田。现在好了,家门口的厂子就能挣钱,一个月到手4900元,还不耽误接送娃、照顾家。”8月11日,正在车间缝制裁剪的河南开封杞县柿园乡燕寨村村民汤庆梅笑着说,她和丈夫孙中原都在厂里务工,每月能挣一万多元,日子过得踏实红火。
在柿园乡燕寨村,一座崭新的厂房里机器声此起彼伏。50台缝纫机整齐排列,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着针线,一块块布料在指尖流转,转眼就变成能承载1至3吨货物的吨包袋。这个2024年6月才建成的吨包厂,不仅是燕寨村的产业新地标,更是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红色党旗指引方向,小小吨包袋撑起了百余户村民的致富梦想。
党建铸魂,种下产业“金种子”
燕寨村吨包厂的诞生,源于村党支部“党建+产业”的发展思路。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党建是引擎。为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渠道狭窄的难题,村党支部多次赴外地考察,结合本村劳动力特点和市场需求,最终锁定了技术门槛适中、用工需求大的吨包加工产业。
“党员干部就得带头闯、带头干。”村党支部书记贺学中回忆道,项目筹备阶段,支部成员分片走访村民,收集意见建议;面对资金难题,支部主动对接乡党委,争取到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00万元,同时发动乡贤返乡投资568万元,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2024年6月,承载着全村期盼的吨包厂正式投产,鲜红的党旗在厂区上空迎风飘扬,也在村民心中点亮了希望之光。
红色引擎,激活发展“源动力”
走进吨包厂车间,“党员示范岗”的标牌格外醒目。在这里,党员既当技术骨干,又做攻坚先锋,形成了“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的生动局面。
“厂里50台缝纫机连轴转,满工时60个人都不够用。”厂长李海军介绍,为提高生产效率,技术小组带头钻研工艺,将单道工序加工时间缩短了15%;面对订单旺季,党员主动加班加点,带领工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去年秋季,一批发往江西的化工原料吨包订单工期紧、要求高,党员突击队连续一周奋战在车间,最终提前两天交货,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党建引领不仅体现在生产一线,更融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厂里与村党支部联合建立“双向培养”机制,把优秀工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管理骨干。针对用工需求,厂里优先吸纳贫困户、留守儿童家庭劳动力,目前60名员工中,有2户是脱贫户,35户有留守儿童。“厂里给我们特殊照顾,允许灵活排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孩子,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李宝凤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民生为本,织密共富“幸福网”
“每月1号发工资,一天都不晚!”这是吨包厂对工人的承诺,更是党建引领下企业担当的生动体现。燕寨村党支部联合吨包厂牵头建立工资保障机制,设立“红色监督岗”,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工资超300万元,从未出现拖欠情况。
在车间一角,几台冷风机正送出阵阵凉风。“夏天干活最怕热,村里党员干部看在眼里,很快就给车间装上了冷风机。”村民们说,从组织技能培训到开展文体活动,厂里的暖心举措让大家干劲十足。如今,工人平均每天能加工60至70个吨包袋,按每件3元的加工费计算,月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夫妻搭档月入过万已成常态。
产业兴则乡村兴。吨包厂的红火,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村集体经济强了起来。乡村振兴投资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的收益,这笔资金被用于村里的道路修缮、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以前村里办点事总缺钱,现在有了稳定收入,为民办事更有底气了。”村党支部书记贺学中感慨道。
扩能升级,擘画振兴“新蓝图”
仓库里,六七万只吨包袋整齐码放,即将通过物流发往江西、广西等地,部分产品还将走出国门,远销海外。“我们的客户主要是央企,订单量稳定,市场前景好。”厂长李海军介绍,依托党建引领的良好口碑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企业已在吨包市场站稳脚跟,办公原料袋、尿素袋、化工原料袋等产品供不应求。
眼下,扩建厂房的计划正在推进。“扩建后,我们能再带动40到60人就业,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站在规划图前,李海军信心满满。新增的生产线、扩大的仓储空间,不仅意味着更大的产能,更意味着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意味着燕寨村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从昔日的“空心村”到如今的“产业村”,燕寨村吨包厂的蜕变,是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一面党旗引领方向,一只吨包承载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燕寨村正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图片/周苏惠 董仲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