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师大学子黄河边“点泥成金”:科研攻关守护母亲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2 16:07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2 16: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黄河支流淤积的淤泥,是生态的伤疤,更是沿岸百姓的民生之痛。2025年8月,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淤护河·化淤为肥”实践队深入山东省泰安市黄河支流区域,以科技之力探索变“黑色负担”为“生态财富”之道,为母亲河“减负”,为沿岸居民“增福”。

黄河支流之痛:淤泥困局下的民生之艰

实践队调研首站龙门口水库景象令人忧心:水面漂浮油膜与死鱼,空气中弥漫腥臭。“生活污水加泥沙淤积,富营养化濒临临界值。”工作人员直言。调查发现,龙门口水库、金庄村及汶河二桥河漫滩等地普遍存在河道污染、河水黑臭、生态退化问题。金庄村井水因污染废弃,汶河二桥鱼类锐减,清淤措施收效甚微。

水库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讲解水质富营养化情况

沿岸居民是污染最直接的承受者。龙门村的王阿姨指着菜地中叶片发黄卷曲的菠菜无奈道:“以前浇河水菜长得好,现在河水一浇菜就坏,改用井水每亩地水费多出三百块。”在金庄村,刘阿姨站在填埋的老井旧址前红了眼眶:“河水臭了,井水也出怪味,现在全家买桶装水每月多花二百多。”污染不仅推高生活成本,道路阻断、岸树砍伐等问题也挤压了居民的生活空间,生态问题已成为突出的民生痛点。

金庄村居民饱含感情地讲述这些年来水质的剧变

科研破题:实验室里的点金术

直面困局,始于科学行动。酷暑中,实践队员在金庄村河漫滩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他们屏息凝神,在恶臭的黑色淤泥中,精准剔除表层杂物,挖取深层样本封装。“多采一个点,就多一分解决问题的希望。”队员们深知责任重大。

实践队员在河漫滩采集淤泥样本

样本带回实验室,目标清晰:变污染源为安全高效有机肥。灯火通明的生物实验室里,队员们克服刺鼻气味,严谨操作:筛除杂质、添加微量高活性氧化钙静置、控制含水量后混入特定比例发酵剂、控温发酵并适时翻堆、最后粉碎烘干筛分。每一次数据记录,都在验证淤泥资源化可行性,探索切断污染循环、变废为宝的路径。

实践队员在实验室处理分析淤泥样本

筑基未来:生态教育润童心

响应教育强国战略,实践队将生态育人作为治本之策。在宏德幼儿园的"黄河生态课"上,"母亲河是什么?"的提问引发孩子们齐声应答"黄河!"。浑浊水样与污染图片的对比,让叹息声在教室回荡。

"守护黄河就是守护家园!" 队员们链接"美丽中国"愿景,提出"点泥成金"方案。当孩子们闻到淤泥转化的肥料样品时,好奇捂鼻的瞬间,"变废为宝"理念深植心田。拍手谣与"清澈黄河"涂色画,让生态意识在知行合一中萌芽。这堂课,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田深植绿色种子,为教育强国注入生态文明的根基力量。

青春答卷:守护黄河的实践意义

从龙门口水库的生态警报到金庄村被迫填埋的水井,治理淤积刻不容缓。“清淤护河非口号,要让淤泥变资源,激活黄河生命力!”实践队长话语铿锵。团队全力攻关的“化淤为肥”技术,旨在实现三重价值:护生态——切断污染循环之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助农业——产出绿色肥料之利,服务农业可持续发展;惠民生——减轻农民用水之负,改善沿岸人居环境之美。而深入幼儿园开展的生态教育实践,则是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接班人的前瞻之举。这份融合科技创新与育人实践的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科技利剑斩断污染、以教育深植绿色理念,矢志守护母亲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惠泽一方百姓的使命担当。(图片由赵燕姿、崔琳青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