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孩子们更好领略节气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童趣织彩梦,节气焕新声”实践队分别走进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曲阜市机关幼儿园和曲阜市街道书院幼儿园,讲授立夏节气课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立夏知民俗,童趣乐传承”志愿服务活动。
精心筹备,翘首以盼
在课程筹备阶段,实践队员深入研究中华传统节气文化,从历史渊源到现代习俗,从传统元素到创新表现形式,力求将最精华、最有趣的内容融入课程。同时,实践队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立夏蛋袋”手工课程,认真准备彩绘立夏蛋和彩纸、彩笔、蛋壳等手工材料,经过多次讨论和课程模拟,做好了充分准备,确保课程生动有趣。
童趣开场,初识立夏
活动当天,实践队员早早来到幼儿园,提前布置教室,用立夏主题展板营造氛围,将树叶散布教室的各个角落,孩子们一踏入教室就感受到了立夏气息。课程伊始,实践队员播放立夏自然景观视频,通过四季景观对比抛出问题“小朋友们,相较于其他季节,夏季大树是什么模样?”,引发孩子们对“立夏”的探索兴趣,孩子们纷纷回应夏季大树“绿色、茂密”的特征。随后,实践队员阐释立夏作为夏季首个节气,是春向夏过渡的标志,并结合节气图表,讲解立夏时气温攀升、日照延长、草木枝叶愈繁茂等自然特征,借助直观呈现与知识讲解,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对立夏节气的学习热情。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讲解立夏节气知识。
知识传授,互动实践
在课堂上,,实践队员通过播放动画短片、趣味问答的方式,开展立夏自然现象与习俗教学。在播放“熊猫找立夏”的动画后,实践队员以“动画里小熊猫在立夏当日邂逅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有着怎样的行为?”引导孩子们思考,生动呈现青蛙池塘捕虫、蚯蚓破土而出等立夏有趣的自然现象。同时,实践队员引入有趣的“斗蛋”习俗游戏,手持彩绘熟鸡蛋与孩子们互动竞赛。孩子们攥紧彩绳系着的彩蛋,两两相抵较劲儿。“预备——碰!”脆响乍起,碎壳簌簌落地,蛋身完好的孩子高举彩蛋转圈,蛋壳裂了缝的忙取新蛋嚷着“再试一次”,欢笑声裹着蛋壳轻响漫开。在斗蛋趣味游戏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传统习俗的乐趣,也将“立夏蛋,满街甩”等谚语悄然印入心间。
示范指导,创意绽放
在动手操作环节,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制作“立夏蛋袋”,先将彩纸对角折成三角形,指尖压出整齐折痕,“这是蛋宝宝的小摇篮”;再穿彩绳,演示打结技巧,确保绳子结实不滑落。随后,实践队员画了圆滚滚的立夏蛋、可爱的小青蛙。示范结束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创作,有的选红色纸折袋,贴上亮晶晶的星星贴纸;有的用蜡笔写“立夏快乐”,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画立夏情景时,有的涂出金黄麦田,有的画几个小朋友举着鸡蛋“斗”得欢。教室里充满欢声笑语,每张作品都藏着孩子的巧思。
图为孩子们认真制作立夏蛋袋。
图为实践队员耐心帮助小朋友绘画斗蛋。
分享展示,文化深植
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的蛋袋纷纷制作完成。孩子们兴奋地举起自己的作品,向小伙伴和实践队员展示。实践队员邀请孩子们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创意,其中一个小朋友说:“我的蛋袋要给妈妈,装鸡蛋!”。实践队员借此机会进一步向孩子们讲解节气与农耕、生活的关联,让孩子们明白立夏是大自然的“信号灯”,承载着先辈智慧。
反馈总结,蓄力再行
活动尾声,实践队员向老师、孩子们发放了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孩子们对立夏节气的了解程度、对“立夏蛋袋”制作活动的喜爱程度、希望在未来活动中学习的节气文化相关内容等等。同时,实践队员也征求了老师们对活动组织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实践队员总结了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本次实践活动紧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以立夏节气为文化纽带,为孩子们搭建起触摸、感知节气文化的生动桥梁。
图为实践队员的合照。
针对反馈,实践队员将在未来的活动中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挖掘民俗背后先民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将节气实践转化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儿童文化认同与生态认知的载体,以教育实践赋能文化传承,让古老节气在新时代持续焕发育人价值。(图片由李可 王雪佳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