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三下乡:童心绘扎染,非遗续新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2 14:4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12 14: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增强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热爱,曲阜师范大学“童趣织彩梦,节气焕新声”实践队于6月21日前往曲阜市崇信社区开展了“色彩跃动,染趣童梦”扎染主题活动。本次课程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扎染艺术的历史底蕴,掌握传统工艺技巧,在趣味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初识:从好奇到感知扎染魅力

课程伊始,一段精心剪辑的扎染工艺视频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目光。视频中,白布在染料中逐渐晕染出绚丽图案,从单调到多彩的神奇转变,引发了孩子们的阵阵惊叹。“这些花纹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同样的布能染出不一样的图案?”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

图为实践队员向孩子们讲解扎染相关知识。

在扎染文化讲解环节,实践队员借助PPT展示了云南大理、四川自贡等不同地区的扎染特色作品,从蓝白相间的经典纹样到色彩丰富的现代创新款式,生动诠释了扎染艺术“一染一世界,一花一匠心”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员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到,看似简单的图案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实践操作:从技法学习到创意呈现

实践操作环节是课程的核心。实践队员按照座位次序分发扎染所需的材料,并示范了染料调配方法,量取染料与水,在塑料盆中搅拌均匀,明确颜色深浅由染色时间所决定。

扎结环节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用橡皮筋将布料扎出整齐的方格,有的捏起一角系成螺旋状,还有的尝试折叠后再捆扎,力求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对于操作不熟练的孩子,实践队员采取手把手指导的方式,不断纠正扎结力度,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染色过程中,教室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扎好的布料放入染料中,目不转睛地观察颜色的变化。“我的布变成蓝色了!”“老师,我想再加点红色试试!”在实践队员的鼓励下,部分孩子尝试了色彩叠加,体验撞色带来的奇妙效果。染色完成后,大家按照步骤用清水冲洗作品,剪开橡皮筋的瞬间,一幅幅或像星空、或像花朵、或像几何图案的扎染作品呈现在眼前,教室里响起阵阵欢呼,孩子们都充满了对自己作品的喜爱与自豪。

图为孩子成功制作扎染作品。

收尾工作:从教室整理到合影留念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组织孩子们有序收拾教室。孩子们分组行动,有的将剩余染料倒入指定回收容器,有的用纸巾擦拭桌面的染料痕迹,还有的将橡皮筋、剪刀等工具分类放回收纳盒。实践队员则逐一检查操作台,用清水冲洗塑料盆和搅拌棒,确保无染料残留。

图为活动结束后孩子用纸巾仔细擦拭桌面。

此次“色彩跃动,染趣童梦”扎染课程,以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搭建了一个了解、传承非遗文化的平台。实践队员通过“认知—实践—分享”的教学链条,让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项传统工艺技能,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未来,实践队伍将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继续开展此类传统手工艺课程,为传承非遗文化建言献策,贡献青年力量。(图片由高铭悦 马洪烨 崔博羽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