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师范大学“三下乡”支教团走进剪纸传承人洪诗成的老宅。当废报纸在他掌心绽出六层"小姑做鞋"样包,当剪刀尖跃出脚踏平衡车的哪吒——这场以童心叩响千年技艺之门的传承行动,在红纸翻飞间正式启航。
为在童趣中激活非遗传承新动能,让传统文化在青春接力中焕发新生,2025年7月7日,安徽师范大学赴含山县环峰第四小学“三下乡”支教团叩响含山县市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洪诗成老人的家门。红纸翻飞间,83岁老匠人执剪如笔,带领青年学子剪开千年非遗的童趣画卷,为夏令营非遗课堂埋下传承火种。
图为洪爷爷展示样包(安徽师范大学 吕可 提供)
一、纸间乾坤:洪宅里的童趣非遗
推开洪老家门,满室斑斓的手作世界豁然铺展:朱红走马灯悬于梁下,烛光透出朱红跑马镂空图影;扎彩八仙衣袂翩飞,何仙姑篮中莲瓣薄如蝉翼。83岁的洪诗成从工作台起身,拿起废报纸折成的六层样包:“这叫‘小姑做鞋,嫂子有样’——旧时姑娘们就靠这学针线。”台面散落着他的“魔法”:筷子削的竹蜻蜓旋起清风,铁皮边角料弯成的单杠小人彩衣鲜艳,杠上翻飞姿态竟有七种。
图为洪爷爷手工制作的走马灯(安徽师范大学 吕可 提供)
“这些全是讨生活的边角料变的。”洪诗成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他的手工玩具,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巧思。角落里还堆着许多半成品——铁丝弯成的兔子轮廓、弹簧绕成的昆虫肢体、废木片雕刻的小车轱辘。“先搭骨架,再添细节,就像剪纸要先折后剪一样。”洪诗成抚过这些材料,眼中闪着光,“从小我就爱鼓捣这些,别人眼里的破烂,到我手里就是宝贝。”
图为志愿者向洪爷爷学习剪纸(安徽师范大学 陈晶秋 提供)
二、童心执剪:青春悟艺承古韵
工作台的碎纸屑还未清理,洪诗成已铺开崭新的红纸,笑呵呵地说:“来,今天教你们剪个时新的哪吒!”洪爷爷将《哪吒之魔童降世》样图铺展案头——插兜比心的哪吒跃然纸上,锯齿状刘海纤毫毕现。“下剪顺序是筋骨,先攻细节再修形!”银剪在他手中游走如飞,示范“比心手势”的镂空技法。满屋队员屏息运剪,红纸翻飞间沙沙声如春蚕食叶。志愿者何承泽的剪刀在衣褶处停滞,洪老即刻执样图指点:"衣纹要断连相生才更灵动!"十几把银剪此起彼伏,工作台上很快摆满了独具特色的剪纸哪吒,传统技法与现代童趣完美交融。
图为志愿者们与洪爷爷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吕可 提供)
夕阳西斜时,大家捧着作品与爷爷合影留念。临别前,洪诗成站在院门口与志愿者们告别,身后工作台上的红纸屑还在微微颤动,仿佛诉说着这个充满欢笑的午后。
图为洪爷爷教孩子们剪纸(安徽师范大学 陈晶秋 提供)
三、纸花绽校园:非遗课堂趣启蒙
7月9日下午3时,市级非遗传承人洪诗成如约走进环峰四小多媒体教室。墨色剪纸系列剪纸《童嬉图》倏然展示——吹弹珠的孩童弓腰凝神,抽陀螺的少年衣袂生风,踢毽子的裙裾绽成墨莲,七十余名留守儿童瞬间围成惊叹的漩涡。"这是把快活时光烙进纸里。"洪老轻抚卷中下五子棋的剪影。电子屏同步播放去年拜访视频,当镜头扫过家中弹簧虫时,孩子们齐声欢呼:“爷爷做的虫虫会跳,活啦!”
图为孩子展示剪纸作品(安徽师范大学 陈晶秋 提供)
然后,红纸往桌上一拍,洪爷爷指甲“噌噌”压出五道深印子:“五角星要这样折,跟做纸飞机一个理!”剪燕子时他特意放慢动作:“翅膀弧线带点弯,像小鸟滑翔回家那样。”见前排小姑娘剪歪了触须,老人接过剪刀三转两转:“瞧,破洞变蝴蝶须须!”七十多个小脑袋坐在投影幕前,跟着放大影像下剪子。金线般的折痕在翅间流淌,宛若为归途候鸟亮起的引航灯。
图为孩子们和洪爷爷学剪纸(安徽师范大学 陈晶秋 提供)
结语:红纸千叠续新章
本次非遗传承行动,以童趣为引,激活千年剪纸的青春基因;以红纸为舟,载动文化认同驶向童心港湾。当几何对称遇见传统纹样,当童谣故事化作纸间叙事,洪诗成抚着学生作品笑言:“剪刀交给娃娃们,老手艺才能剪出新天地。”
图为孩子们和爷爷合影留念(安徽师范大学 陈晶秋 提供)
(安徽师范大学 李纯 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