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兴安 鄂艺承光:东北石油大学学子深入大兴安岭守护鄂伦春非遗根脉

探秘兴安 鄂艺承光:东北石油大学学子深入大兴安岭守护鄂伦春非遗根脉

来源:鲁网 2025-08-08 16: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响应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东北石油大学第二课堂服务管理中心“鄂艺承光”实践团于2025年7月22日-7月25日奔赴祖国北疆大兴安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深入鄂伦春族聚居地,以青春脚步丈量文化沃土,用心感知与记录鄂伦春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鄂伦春族,世代游猎、栖息于巍巍兴安岭,其独特的森林狩猎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巧夺天工的狍皮服饰与桦树皮制作技艺、古老的狩猎传统等,是民族历史记忆与精神世界的生动载体,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邃哲理。保护与传承鄂伦春非遗,对维系民族精神纽带、促进文化多样性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深入民族乡,初识文化瑰宝

7月22日,实践团成员于塔河县集结,怀揣热忱驱车挺进大兴安岭腹地,抵达调研首站——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7月23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鄂伦春民族馆”。馆内丰富的文物与详实的图文资料,为成员们打开了了解鄂伦春族历史长卷与精神世界的大门。从狩猎工具、生活器皿,到传统服饰、宗教图腾,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诉说着这个森林民族的坚韧智慧与独特审美,成员们沉浸其中,深受震撼。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第二站走进“鄂伦春民族风情园”。成员们在此亲身体验鄂伦春族传统生活环境,通过实地观光与细致的视频拍摄,生动记录下极具民族风情的“斜仁柱”(撮罗子)民居、桦皮船等文化符号,为后续传播积累宝贵素材。

7月23日下午,实践团一行前往十八站镇政府,与当地工作人员举行座谈交流会。双方围绕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面临的传承困境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团队认真听取了地方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方面的宝贵实践经验与具体需求。会后,实践团与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委员会书记吴庆勇进行合影留念。

7月23日下午,带着对非遗传承最深的敬意,成员们专程拜访了被誉为“鄂伦春最后猎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老师及其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妻子。在老师家中精心布置的鄂伦春民族家庭展馆内,郭宝林老师的妻子如数家珍,深情讲解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展现了鄂伦春先民的生活智慧、狩猎习俗和与山林共生的哲学。成员们随后对郭宝林老师进行了深度采访,聆听这位文化守望者的心声与期盼。临别前,大家与两位可敬的传承人合影留念,记录下这弥足珍贵的相遇。

联动地方力,倾听民众心声

7月24日上午,实践团告别十八站,返回塔河县,拜访塔河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塔河县文旅局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本地鄂伦春文化视频素材与高清图片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团队的调研内容库。在交流过程中,文旅局对实践团的调研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与鼓励,特别赠送了丰富精美的鄂伦春文化主题纪念品,为团队注入温暖动力。

7月24日下午,为广泛了解公众对鄂伦春非遗的认知与态度,实践团走上塔河县街头,面向当地居民与游客开展实地采访与社会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与随机访谈,成员们收集了大量关于“鄂伦春非遗知晓度”以及“非遗传承必要性认知”的第一手数据,为分析非遗传播现状提供了坚实支撑。

溯源自治旗,沉浸文化长河

7月25日,团队抵达鄂伦春族文化核心区域——阿里河鄂伦春自治旗。此行核心任务是参观鄂伦春民族博物馆。这座综合性博物馆系统展示了鄂伦春族从远古至今的历史脉络、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及灿烂艺术。成员们穿梭于各个主题展区,面对琳琅满目的精美展品,更加系统、深刻地领略到鄂伦春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独特艺术魅力。馆内特别设置的鄂伦春民族传统服饰体验环节将实践推向高潮。成员们身着狍皮袍、头戴狍头皮帽,沉浸式感受鄂伦春服饰文化的精妙与温度,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

此次“鄂艺承光”大兴安岭之行,是东北石油大学学子响应时代召唤、勇担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实践。通过此次深入调研,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鄂伦春非遗文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并基于调研发现,就如何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传播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为守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根脉贡献了青年智慧。

展望未来,“鄂艺承光”实践团将致力于调研成果的转化与传播,讲好鄂伦春故事,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东北石油大学青年将继续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让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文化之光,在新时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瑰丽花园贡献坚实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 肖雨晴 李欣慧 指导老师:曹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