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青年下乡的时代号召,引导青年寻“根”铸魂,2025年暑期,山东科技大学 “微光志愿者团队” 在指导老师王龙的带领下,赴济南、济宁多地展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 “以青春传承齐鲁文脉” 的青年使命。
摸清需求,锚定传承方向
2025年6月,为让鲁文化传承更贴合青少年认知需求,团队率先以 “问题导向” 开展前期调研。
调研阶段,团队累计走访济南市 5 个区共 8 所暑期托管班,覆盖 6-15 岁青少年 423 人。数据显示,现有课程供给严重不足 —— 仅 18% 的托管班开设过鲁文化相关内容,平均每周课时远低于青少年 “每周 2-3 节” 的需求预期。
溯源齐鲁,厚积文化底蕴
带着调研中发现的需求缺口,团队聚焦鲁文化核心发源地,于2025年7月18—30日赴济宁及周边多地展开深度研学。
在孔子博物馆,团队通过光影宣传片《孔子的一生》见证孔子思想形成历程。“衣冠载道” 非遗课堂上,成员学习古代衣冠制度,从 “正衣冠” 中体会 “礼以立人” 理念。
制作成果展示
孟府孟庙内,古柏掩映的明清建筑群庄重肃穆。团队瞻仰孟母断机处、孟庙碑林,聆听 “孟母三迁” 故事,感受母教文化影响。
微光志愿者在孟庙孟府前合影
尼山圣境巨型孔子像巍然矗立,团队拾级进入大学堂,雕梁画栋间 “仁义礼智信” 随处可见,壁刻《论语》与光影相映成哲学课堂。
微光志愿者体验《手读论语》项目
文物实证 + 场景还原 + 互动体验” 形式,让成员在历史与现实中认识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
薪火相传,构建实践闭环
微光志愿者团队将所学成果整理内化,走进双井社区暑期托管班,打造沉浸式“社区里的国学课堂”。
课堂上,团队成员精心准备了 30 余套儒服儒冠,通过正衣冠、开笔礼等课程教学,让“衣冠正,而后人心正”“先做人、后学艺”的道德种子悄然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与孩子们的授课成果展示及合影
《论语》诵读课同样备受孩子们欢迎。团队成员结合生活实例,逐句对这些名句进行解读,让儒家经典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讲解《论语》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纵观过往,皆为序章。此次活动,“微光志愿者团队” 不仅深入探寻了齐鲁文脉的深厚底蕴,更通过公益教学的方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图片由刘怡辰 马一鸣 曹淏泷 姜易宏 刘子瑜 庞安琪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