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高铁“穿针”,串起渝东南文旅融合新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8 16:08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08 16: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为深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庆市文旅委组织“乘渝厦高铁 游新韵重庆”达人采风活动,邀各界达人探秘武陵山水、感受非遗魅力,开启了一场“高铁+文旅”的深度体验之旅。当G2427次列车从重庆东站轰鸣驶出,渝厦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正式成为串联渝东南山水人文的“金扁担”。

车厢里的“文化秀场”,让传承“活”起来。列车车厢化身“移动文化展厅”,非遗传承人带来的川剧变脸互动,让国粹在近距离演绎中收获掌声;文旅推介官提前“种草”美景,特色文创借有奖竞猜传递。这不是简单的旅途点缀,而是将文化传承融入交通场景的巧思。当乘客在1小时车程里,沉浸式触摸川剧的魅力、渝东南的底蕴,传统文化便突破了剧场、展馆的物理边界,以流动的姿态“活”在游客的体验里,让文化传承有了更贴近大众的传播通道。

山水间的“时空革命”,让距离“近”起来。渝厦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开通,让渝东南纳入重庆“1小时旅游圈”,这是改变区域发展格局的“时空革命”。武隆仙女山等景区凭高铁票享优惠,黔江濯水古镇超30%游客来自高铁,南川金佛山对高铁游客免门票……曾经因交通滞后“藏在深闺”的山水秘境,借高铁实现“流量变现”。数据不会说谎,开通1个月来,黔江等地文旅收入显著增长,“高铁专属套票”热销,印证着“快旅慢游”模式的强大动能,交通升级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加速器”。

发展中的“乘数效应”,让机遇“多”起来。高铁带来的不止是游客,更是发展的“乘数效应”。铁路专家随车讲解“黑科技”,揭秘高铁与生态共生、征服复杂地形的故事,让这条“山水高铁”成为展示中国基建实力的窗口;沿线招商与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昔日秘境变文旅增长极,折射出高铁对产业布局、区域协同的深远影响。达人采风用镜头记录变革,更将为渝东南文旅招商、品牌传播拓宽渠道,让交通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从车厢文化体验到区域发展蝶变,渝厦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的实践,诠释着“高铁+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它以钢铁长龙为笔,以山水人文为墨,书写着交通赋能文旅、激活区域发展的时代答卷。当更多游客乘着高铁奔赴渝东南,这片土地的山水之美、文化之韵,也将借高铁东风,在新时代的文旅版图上,绘出更绚烂的色彩。(文/胡慧 陈亚 图/阳卓毅)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