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渝夏高铁列车如银龙般穿梭在武陵山脉间。车窗外,武隆仙女山的云海翻涌与濯水古镇的廊桥飞架交相辉映;车厢内,非遗代表传承人正在与车厢内的旅客进行川剧变脸互动。这生动的一幕,正是“高铁+文旅”深度融合的鲜活写照。高铁以其速度与广度为笔,文旅以其底蕴与魅力为墨,一幅资源活化、文脉传承、城乡共荣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
轨道串联山水,钢轨变身金扁担。曾经,渝东南的喀斯特奇观藏于深山,因山路崎岖,“养在深闺人未识”。渝厦高铁重庆至黔江段的开通,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秘境之门,将376公里的距离压缩至1小时01分,武隆、黔江等区县一跃成为“1小时旅游圈”的核心。高铁带来的不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更是文旅产业布局的重构。武隆区精准对接高铁班次,开通“景区直通车”,实现游客“出站即上车,下车即入园”;南川区推出“高铁票抵景区门票”活动,吸引大量重庆主城游客周末“说走就走”。这些举措让“看家宝”真正变成了“摇钱树”,深山苗寨的银饰通过高铁快递发往全国各地,土家织锦借助游客的口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山水间生长出富民强县的蓬勃生机。
车厢非遗互动,旅途自成风景线。高铁车厢不再是单调的运输空间,而是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移动博物馆”。在渝夏高铁列车上,川剧变脸表演引得乘客阵阵喝彩,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的苗绣技艺让大家驻足围观,乘务员化身“文旅向导”,讲述着“阿蓬江的传说”“龚滩古镇的故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乘客“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爱上了这里的文化”。从车站到列车,“高铁+文旅”的融合细节无处不在。重庆东站候车大厅设置的非遗手作体验区,让等待乘车的旅客能亲手制作土家蜡染;座椅背后的二维码链接着沿线景点的语音导览,扫码即可聆听濯水古镇的历史变迁、仙女山的地质奇观,让游客从踏上高铁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旅行已经开始。
高铁串联城乡,区域共绘同心圆。高铁线路如纽带,将散落的文旅“珍珠”串联成璀璨的“项链”。依托渝厦高铁,重庆主城与黔江、武隆、彭水等区县联合推出“世界遗产探秘之旅”“民族风情体验之旅”等精品线路,仅今年暑期就吸引湖南、贵州等周边省份游客超80万人次。这种“高铁串珠”模式,让区域文旅发展从“各自为战”迈向“合力共赢”。当单打独斗的“小景点”融入互联互通的“大景区”,高铁轨道便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黄金纽带”,推动渝东南从“地理末梢”跃升为“文旅枢纽”。
当车厢非遗展演与梯田云海共舞,这条钢铁巨龙穿梭的,不仅是武陵山脉的层峦叠嶂,更是渝东南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是“高铁+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渝夏高铁钢轨上,流动的不只是速度,更是山水苏醒的脉搏,让诗与远方从此没有距离。(刘彪,陈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