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资源赋能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其中乡村儿童的成长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乡村儿童需要得到关注,因此要通过更多资源的帮扶,让乡村学前儿童也能接触和享有与城市儿童相当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要更多地用好乡村社会资源,让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些“泥土气”。
因地制宜,让乡村儿童在游戏中成长。乡村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对象多为3-6岁幼儿,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明确其发展特征,学前教育阶段对育人环境有特殊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幼儿游戏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在乡村,各种游戏资源和活动空间比较宽阔,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地理优势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奔跑、跨跳障碍、简单投掷等,这实际上是幼儿在成长阶段发展动作、平衡感和肢体协调性的需要。
在山东蒋集镇幼儿园,通过开创攀岩场景,来组织幼儿在安全环境中进行简单攀岩游戏,这就可以让幼儿体验攀岩游戏独特的情境性、直观性和操作性,手脑并用,与幼儿思维特点完美契合。与此同时,要做到能够利用乡村特有的游戏资源,比如参与种植农作物、参与手工制品,设置适合幼儿观察的乡村生活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自主选择、尝试、探索,从而激发孩子思考探索动力,进而愿意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此外,可以让幼儿园游戏场景充满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乡村生活的日常,设计贴近幼儿、贴近生活的游戏环节,老师们要有意识地在游戏编排上结合乡村资源,比如利用柳树、荷花、农作物等,在园内游戏场所,每一处建筑、每一处设施、每一个角落都充分考虑幼儿的游戏体验,多采用生活化游戏,让孩子融入自然,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给予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
研发课程,让乡村儿童在实践中启智。乡村幼教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田、树林、果木、水源、草地等可利用的空间和城市相比较大,有利于开发各类实践课程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幼儿园的关系。开发乡村课程需要注意课程源于生活经验,有的幼儿园通过让孩子们观察果树的成长,通过观察与实践课程,体验获取有益的经验。比如,一门“柿子熟了”的课程,生动诠释了乡土资源课程在育儿中的有效作用,让幼儿通过观察柿子树的种植、生长、成熟、收获,来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成就。“柿子树太高了,我们怎么做才能摘到呢!”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孩子们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摘柿子,孩子们通过摇下来,打一打,摘一摘,请爷爷大人帮忙等不同方法,分工合作摘柿子、接柿子、分柿子,体验收获的喜悦。在收获之后,老师又组织孩子揽柿子,同样让幼儿分别找不同的方法,水泡法、苹果法、热捂法、日晒法、包裹法、酒洗法等,来观察哪种方法能让柿子成熟的最快。随后,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做柿干、柿饼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整个课程中,老师还带领孩子们查阅资料,了解柿子的营养价值,形成课程闭环。
乡村活动空间优势,有利于开发更多“行走课程”,带领幼儿进入大自然,通过观察、体验让幼儿在真实、多样的现实环境中,边走边学、边玩边学。可以根据幼儿的需求,在自然中识别动植物、非遗传承人向幼儿展示技艺等,幼儿园内、园外老师共同开发课程,丰富孩子们的选择。让孩子们体悟到成长环境不是孤岛,而是各种场景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世界,可以促使孩子不再局限于狭小世界,开阔眼界。乡村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要合理构建以幼儿发展效果为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侧重幼儿生态健康、个体生命成长的综合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源。还要根据评价指标数据对每一名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为其全面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多方协同,让乡村儿童在自然中发展。在幼教阶段,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家庭是孩子健全心理构建的关键环境。要明确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家校社协同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乡村发展的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家长需要离开乡村外出务工,往往在幼儿阶段就容易出现隔代抚养的现象,因此乡村幼教更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体。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优势聚焦重点群体,多方协同做好对幼儿的关爱保护工作。要积极引导家长树立第一责任人、第一陪伴人的意识,让家长更好参与幼儿园活动和管理。越是在乡村幼儿园,越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从小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通过家长的力量积极争取社会的资源赋能、媒体的正向引导以及家庭育人的扎实根基,要让幼儿的爸爸、妈妈及祖代长辈认识到唯有家校社“拧成一股绳”,才能让孩子们得到健康成长的环境。从“家”的角度,让家长主动发挥育人的家庭作用;从“园”的角度,老师要起到科学育人的引领作用;从“社”的角度,着力为孩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用好乡村教育资源是一项长期工程,各方力量只要能够形成合力,就可以为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构建起坚强的保障。面临人工智能时代,乡村儿童的发展要通过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这些资源和信息也会逐步缩小城市与乡村儿童发展的差距,所以我们要提倡在城市化发展越来的越快的同时,乡村儿童教育要保留一些“乡土气”。(图片由宁方安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