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工程建设现场的实干,到三尺讲台的谆谆教诲,从实验室里的科研攻坚,到青少年科普课堂的耐心引导,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徐东升教授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躬耕讲台,润物无声育新人
徐东升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教师的首责。担任《专业导论》等多门主干课程主讲教师期间,他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巧妙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学,常以“工程为谁”“科研为何”的深层追问,引导学生将专业理想与家国需求相连。他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先后获评海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及微党课大赛三等奖,这些荣誉正是对其教学成果的生动注脚。
秉持“讲好一门课、引导一群人、影响一代人”的育人理念,他在课堂内外始终传递着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严谨治学的态度、诚恳待人的作风,让他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以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讲台上讲知识,讲台下育品格”是他的育人信条,生活中他始终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播撒信念的种子,让求真、报国、为民的志向,在一届届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坐标。
科研一线,筑梦南海育英才
科研不仅是技术的攻关,更是价值的传承。作为长期深耕南海地基工程研究的学者,徐东升教授将科研一线打造成学生的“第二课堂”,用行动诠释“治学先立身,研术以报国”的初心。
他带领团队驻守高温高湿、地质复杂的南海海岛,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野外原位实验与技术攻坚,让年轻人在烈日与海风的淬炼中夯实本领。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们在一次次项目实战中,亲历“从论文到工程”的蜕变,在汗水里真正读懂“科研为国、科技报国”的分量。
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与魂
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徐东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育人方向。他探索“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的育人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教育合力,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格、砥砺担当。
无论是在风雨交加的工程一线,还是疫情防控最前线,他始终冲锋在前。2022年,他带领党员参与校园志愿服务,守护隔离区师生;防汛抗洪中,他挺身而出、巡查堤坝。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信仰不是口号,而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行动。这些“无声的课堂”,悄然间将使命感深植于青年学子的内心。
产教融合,科研育人并重铸栋梁
作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合作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徐东升教授在推进科研攻关的同时,更重视科研对人才的反哺。他与中国电建、中国铁建、中国建筑等联合共建育人平台,拓展学生实践路径,提升育人实效。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真实场景中接受锤炼;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强成就感与责任感。他始终坚信,只有把科研融入国家战略、融入育人使命,才能培养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新时代青年。用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仰望星空,以踏实作风教会他们脚踏实地!
科普育人,播撒科学与信仰的种子
科研育才的另一面,是科学普及的责任与温度。徐东升将复杂的工程转化为通俗、生动的科普素材,致力于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国家的认同。他主导设计系列科普讲座与互动实验,用生动语言讲述“美丽的珊瑚”,激发年轻学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
他带领团队开展青少年科普志愿活动,用3D模型、动画演示展示自然与工程之美,用一颗颗热忱的心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他说:“让孩子们知道,这片美丽的海域,是国家的重要领土,是我们要用科技守护的家园。”
“教育强国,奋斗有我;春风化雨,初心如磐。”徐东升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从三尺讲台到南海,从科研攻坚到科普育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无私的责任担当诠释“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赤子情怀。这份坚守与热忱,不仅是他个人的生动注脚,更映照出万千高校教师躬耕教坛的动人身影,他们以匠心育桃李,用大爱筑根基,让教育的光芒照亮强国之路。(图片由苗燕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