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精神的指引下,职业教育正成为驱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赣州作为国家战略资源保障基地,其有色金属产业正处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期。加速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深度协同的创新机制,不仅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重要实践,更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破解产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构建可持续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产业跃升对人才体系的系统性要求
赣州有色金属产业的纵深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三重维度要求:技术迭代响应能力——面对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革新,人才培养需强化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应用创新能力,建立快速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更新机制;产业链协同整合能力——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突破传统岗位技能局限,培育贯通研发设计、生产优化、质量控制全流程的复合型骨干;绿色转型支撑能力——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引领下,需加速扩充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兴领域人才,构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能力认证体系。
现阶段需重点破解三组矛盾:专业设置前瞻性与产业升级速度的匹配落差;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的深度不足;技术创新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机制梗阻。
产教融合制度创新的三维突破路径
强化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制定产业人才专项发展规划。建立由行业协会、重点企业、职业院校等组成的区域性协作平台,形成产业人才需求动态响应机制。探索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激励模式,完善企业参与教育的保障体系。着重建立需求预测、资源配置、质量监控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治理模式由松散联动向紧密协同转变。
创新融合发展新载体
建设整合多方资源的区域性产教联合体,构建产业需求驱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包括产业需求分析、职业能力建模、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质量提升的闭环运行系统。推动行业技术标准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转化,开发分层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载体建设的核心在于打通知识生产、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的传导路径,形成要素融通的创新生态系统。
深化协同育人新机制
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改革,建立招生招工一体化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双导师”制度,构建企业技术专家深度参与教学的实施路径。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由行业协会主导制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实质对接。
服务产业升级的实践维度
专业集群重构战略推动职。业院校围绕产业关键领域构建专业集群体系,实现从单一专业建设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重点强化基础支撑、核心应用与前沿探索的层级化专业布局。
公共平台能级提升。按照多元共建原则建设区域性实训中心,配置符合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先进设备体系。构建涵盖技术研发、工艺验证、技能认证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虚拟仿真与实体操作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技术反哺教学机制。创建企业技术需求与院校科研资源的对接通道,建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的常态化机制,推动形成“技术难题攻关—解决方案设计—教学案例转化—人才培养提升”的良性循环系统。
制度保障的核心突破点
完善法治保障基础。加快地方性产教融合相关法规建设进程,明确各方权责边界与激励机制。在制度设计中强化企业参与教育的保障,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
创新资源配置机制。设立市级产教融合专项发展基金,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体系。探索建立职业教育投入与产业贡献度的联动机制,强化资源使用效能评估。
畅通人才发展通道。推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评价改革,建立突出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职称评审通道。
构建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产业贡献度为导向的质量评价机制,将人才培养适应性、技术创新贡献度、社会服务成效纳入综合评价维度。
深化改革的系统思维
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响应机制,实现教育供给侧的前瞻性调整;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转化平台,缩短技术标准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周期;完善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形成知识要素高效传导的“旋转门”机制。
构建可持续融合生态,需把握三组平衡关系:在推进动力上统筹宏观引导与市场驱动,构建制度与市场的双轮协同机制;在发展导向上兼顾教育规律与产业需求,实现育人本质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在实施路径中平衡制度建设与实践创新,确保改革举措的可持续推进。
最终目标是形成宏观引导有力、市场配置高效、院校发展有序、企业积极参与的生态格局,使产教融合真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图片由潘昌桂、刘富强 授权发布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