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彩笔唯天色!王邦彦、丁云青中国画纪念展在郑州开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4 13:1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04 13: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日,由河南省文联、河南省美协主办的“梦中彩笔唯天色——王邦彦、丁云青中国画纪念展”,在河南省文联美术馆开幕。

王邦彦、丁云青夫妇是河南美术界的前辈与践行者。他们的艺术生命,恰与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同频共振,在时代的画布上,以赤子之心晕染出独有的光彩。

王邦彦(1921.3.27—2008.10.31)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诗。1938年投身抗日烽火,他以笔为枪,在太行山脉的硝烟中镌刻家国情怀;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再执画笔,将保家卫国的赤诚凝于纸面。硝烟散尽后,他负笈中央美术学院,得齐白石、李可染、蒋兆和等宗师亲授,兼容百家,终成一格。从军人到文人的蜕变里,那些血与火淬炼的赤诚从未褪色,反而化作艺术中最鲜明的“红色基因”,让每一笔勾勒都带着历史的温度与力量。

1962年起,王邦彦任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美术系副主任;1980年担任河南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艺术上,他擅长山水,兼画花鸟、人物,作品有《春风》《仙人花开》《农村女电工》等为中国美术馆及省市博物馆出版收藏、出版。

丁云青(1935.10.10—2004.8.5)的艺术,则如她笔下的牡丹一般,兼具风骨与柔情。出身河南邓州丁氏家族的她,1978年在开封创办“铁塔画室”,以开放的姿态播撒美育种子,千余幅作品远渡重洋,在英、美等十余个国家绽放东方笔墨的魅力。她画牡丹,从不落俗媚,笔酣墨饱间,是枝干如铁的劲挺,是花瓣含露的鲜活,恰似她本人——既有胸怀天地的轩昂气,又藏对生命本真的温柔凝视。

1982年10月,丁云青任职于河南省群众艺术馆。1984年9月加入九三学社,任河南省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妇联委员。1985年受聘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豫西分校特约讲师,河南大学名誉教授。1992年起连任河南省第八、第九、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邦彦、丁云青夫妇共同经历了中国画的时代转折:当传统笔墨与西方写实主义相遇,当民族审美与时代精神碰撞,如何在兼容并蓄中守住中国画的根与魂?两位前辈以“为我所用”的智慧给出了答案——不困于古今,不囿于中西,从生活的肌理中汲取灵感,让一切养分都为表达“中国人的精神”服务。这种开放式的实践,让他们的作品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生活的呼吸感,至今读来仍觉鲜活有力。

斯人已去,墨香犹存。那些留在纸上的山河、花鸟、人间,是他们对艺术最执着的告白,是两颗不老心的真诚对话。当观众驻足画前,望见的不仅是笔墨的精妙,更是一份穿越时光的坚守——以彩笔追天色,以初心映时代。这是对“梦中彩笔唯天色”最好的注解。

“对我个人来说,这个展览意义重大,我也感到非常荣幸。”河南省美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文利说,王邦彦、丁云青老师是一对在艺术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夫妻,王老师在山水画方面天真烂漫,丁老师则在花鸟画领域独树一帜。

他们不仅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河南美术尤其是美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尤其是王邦彦先生,他是河南省美协的首任秘书长,正是在一代代美术前辈的努力和引领之下,河南美术的综合实力已经跻身全国前十,而此次展览就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告慰。

据悉,此次展览历时10天,8月10日闭幕。(图片/刘林森)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