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辉映振兴路 百博同心绘新篇——全国涉农高校“百名博士老区行”助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1 16:4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01 16: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恰逢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百名博士老区行”活动20周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与江西省深化省校合作、共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7月20日至25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联合江西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共6所涉农高校不同专业的由16名硕博士师生组成的实践团,在赣州市农业农村局、赣州农业学校的共同组织与支持下,重返“百名博士老区行”品牌活动的发源地——江西省赣州市开展“百廿农大、百博先锋”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是落实2025年2月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与江西省副省长张莹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的生动实践,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由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研工部部长马紫威,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赣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陆继霞,赣州农业学校副校长李华斌,党委研工部干部杨梦妍,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曹旭东担任指导教师,深入赣县区、章贡区、兴国县、于都县,以专业视角解码革命老区“五色”振兴密码,为苏区发展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红色铸魂:追寻足迹淬炼初心

实践团循着革命血脉,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感悟“三十万人保守一个秘密”的军民同心;于兴国将军馆56位开国将军的事迹与苏区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作风中,体悟“忠诚、担当、奉献”的信仰丰碑;《长征组歌》再现“十万百姓送红军”的壮烈史诗。在梓山镇潭头社区,新时代振兴画卷与红色历史故事交相辉映,师生们体悟“幸福源自奋斗”的永恒真理。刘启耀“腰缠万贯讨米人”的故事,更与中国农大“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的沉浸式学习,让青年学子誓言铿锵:“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绿色筑基:科技赋能生态蝶变

在赣县区白鹭乡,实践团见证了“崩岗变良田”的生态奇迹——通过“一心四片”模式治理7000余亩荒坡,助力脐橙基地实现年增收超千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此生动实践。面对南方丘陵地貌的挑战,江西建摩新能源公司研发的电驱农机与智能换电站以绿色科技破解山地作业瓶颈。于都县新长征富硒产业园内,546平方公里富硒沃土孕育的果蔬经深加工焕发高附加值,“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早已落地生根。

金色赋能:创新驱动产业跃升

沙石镇火燃村龙莓基地内,智能温室精准调控环境与水肥,彰显了数字技术赋能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峰山村“崆峒宿集”定位“华南乡村旅游新地标,全国乡村振兴新高地”,通过“三产融合”新增50余个就业岗位,探索农旅产业振兴新模式。埠头乡拓诚农业基地的千亩富硒芦笋,经深加工衍生十余种产品,依托“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73户年增收1.8万元。更令人瞩目的是章贡区崛起的宠物经济集群——从瑞德制药的前沿医药研发,到大健康宠物科学研究院的尖端平台,再到京业汇数字健康产业园的集群整合,创新引擎正驱动赣州抢占产业新高地。

古色焕彩:文脉绵延激活乡村

享有“千年客家第一村”美誉的白鹭古村有三项“国字号”荣誉加身。在数字化复刻古建纹样与活态传承木偶戏、烧瓦塔民俗的探索中,实践团见证文化瑰宝的“云端”新生。南塘镇船埠村则以“博士村”闻名,在“榕抱樟”的奇观下,王氏家训“晴耕雨读”造就了8名博士、20名硕士及百余名本科生的耕读传奇,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文化范式。客家文化城作为汇聚赣南文化精粹的“基因库”,其馆藏的2000余件珍贵民俗器物,136部电子化客家氏族谱牒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展示了迁徙融合的文明史诗。

蓝图共绘:校地同心擘画未来

实践期间,“中国农业大学章贡知行教授工作站”在火燃村正式揭牌,成为落实省校战略合作的关键支点。赣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陆继霞教授阐释其双轮驱动使命:立足地方需求,培育“乡村CEO”推动成果转化,打造可复制的振兴模式。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于赣州农业学校举办交流座谈会。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紫威,赣州农业学校党委书记刘建华,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曲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赣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陆继霞,上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参会。

刘建华对“百名博士老区行”赣州社会实践团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本次活动圆满完成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表示,赣州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与产业新兴之地,亟需高校人才支撑。欢迎高校人才来赣发展,为赣南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视角,围绕生态治理、产业升级、人才培育与红色基因传承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社会学专业学生剖析客家宗族文化对乡村治理的当代价值;农学学子论证富硒土壤开发的科技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阐释苏区精神的时代内涵。“要将崩岗治理的绿色智慧写进毕业论文!”“宠物产业集群让我看到科技兴农的无限可能!”…… 现场迸发的思想火花,凝聚成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老区发展的行动共识。

陆继霞等指导教师对此高度评价,表示赣南红土地焕发的新生机与青年学子的创新活力同频共振。希望大家永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忱,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马紫威深情总结:“今年恰逢‘百名博士老区行’二十周年与中国农大百廿华诞。二十年前我们从赣州出发,今天再次于此启程,这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使命的传承。站在新征程上,希望同学们牢记‘解民生之多艰’的校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以真才实学为老区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于青山绿水间筑基,在金色产业里收获,借古色文脉拓展维度,在蓝图共绘中展现担当——这场跨越时空的“五色”实践,是落实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生动注脚。随着“教授工作站”的扎根与产学研链条的深度贯通,赣南苏区正成为涉农高校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示范窗口。当青春智慧遇见客家围屋、红色遗址与现代农业园区相遇,全国涉农高校正以科技之笔,在赣南大地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图片由曹旭东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