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暨市应店街镇,有这样一位让人佩服的老店主汤建平,他有着三十余年党龄,既是一家便利店的掌柜,也是养老中心的负责人。平日里,汤建平穿梭于门店与养老院之间,既为百姓谋便利,也为老人守温情。而他胸前的那枚党员徽章,从1990年长挂胸前,这座城市在变,但汤老板对群众的心意始终如一。
数字经营,让服务更精准
汤老板的便利店,开在街边十字路口,面积不大,却设备齐全、运转高效。从扫码收银到刷脸支付,从双屏终端到库存预警,样样齐全。看似普通的一方柜台,其实早已嵌入了智能系统,订单、动销、补货全靠数据说话。“现在经营,不看数字不行。村镇变城区,消费习惯也在升级。”他说。系统后台里的图表曲线,他常翻常看。
图为汤建平正在查看店内销售数据分析
天气转凉,方便面、姜茶、毛巾提前上架;高温持续,冷饮与防暑用品增配不误。甚至在社区老人活动结束前十分钟,他就提前调好空调、摆好饮品——这一切,并不靠经验,而是靠“数字+心思”。他知道哪位老年人糖尿偏高,就特别留意低糖产品,轻声提醒:“这款没有蔗糖,更适合您”;熟悉社区里孩子们的口味,也总是提前备好新品,价格优惠一点,孩子笑得更甜。数字打理生意,情分打理人心,这就是他一贯的门店哲学。
倾心养老,用心换安心
除了经营门店、组织党务,汤建平老板的另一重身份,是诸暨市鼎丰养老中心的负责人。养老之路,他走得格外稳,也格外实。每到周末,他总是准时现身养老中心,不为检查工作,也不为“走流程”。他会和老人们一一打招呼,看看今日精神好不好;去食堂尝尝饭菜是否可口;去楼层巡视清洁是否到位。谁有褥疮、谁吃不下饭,他都记得。
图为汤建平和养老院老人一起庆祝新春
他也非常注重对护工工作的管理与督促——护理是否到点?老人有没有按时服药?身体异常有没有及时上报?每一项都记在记录表上,他一一查看、一一过问。“养老不是安置,而是陪伴。”他说。他始终要求:尊重老人的习惯、维护老人的尊严,把养老院办成一所“有家的味道”的地方。这种情感,也深深感染了员工和居民家属。如今的鼎丰养老中心,虽不声张,却有口皆碑。老人们说:“建平是来看我们的,不是来看场子的。”这句话,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党员担当,把温暖送到家
作为一名有着34年党龄的支部书记,汤建平老板始终把“服务群众”四个字挂在心上、落到脚下,把身为党员的担当凝结在“服务一线”。每逢重要节庆或主题月,他都亲自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尤其关注独居老人、残障人士以及生活困难的老党员。
图为汤建平正在党务学习
“我自己办养老院,知道老年人最需要什么。”他这样说。于是,汤建平志愿服务之路越走越实,除了送上物质支持,还组织党员上门做饭、洗澡、陪聊,对老人的关怀也不只是一时慰问,而是建台账、定期看,常态化跟踪。哪位老人行动不便、哪家需要心理安慰,他心里一清二楚。大家都说汤建平就像自家的亲人一样。
平凡三十载,一颗心未改。三十多年党龄、三重身份角色,汤老板从不声张,却始终走在服务一线。他用一间便利店,链接邻里烟火;用一座养老院,安放岁月温情;用一颗党员的初心,把责任担在肩上,把温暖撒在心头。没有惊天动地,却让人真切地感到:党员徽章不只是胸前的标志,更是行动里的信仰。(包焬、俞佳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