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五龙口镇:“文明实践 +”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1 15:45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8-01 15: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唇部大老虎,又叫口腔开合运动,它的动作要点谁还记得?”“我!”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举起……8月1日,济源市五龙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童声阵阵,一堂趣味诵读课正在开展。讲台上身着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正是该镇“多彩假期‘艺’路‘童’行”暑期文明实践项目的生动缩影。

为解决辖区儿童暑期“看护难”痛点,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实践舞台,五龙口镇已连续三年举办暑期文明实践活动。项目从萌芽走向成熟,如今已成长为广受赞誉的“品牌课堂”。今年以来,每天吸引超20名学生参与,志愿者团队提供诵读、课业辅导、手抄报等丰富课程,既解了家长后顾之忧,更无形中拉近了党群距离,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情纽带。

而这只是五龙口镇以“文明实践+”赋能基层治理大图景的一角。该镇坚持将文明实践活动作为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

传统节日焕新彩,凝心聚力润民心

“来,张大爷,这碗腊八粥您趁热喝!”腊八节当天,五龙口镇古杨树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暖意融融,志愿者们为百余名老人递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这样的场景,是五龙口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常态——春节墨香送福、腊八暖心粥宴、端午“四季‘村’晚”、七夕青年联谊、重阳敬老月等轮番登场,年均吸引群众超2万人次。这些根植乡土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家园,更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强磁场。

阵地网络织密网,文化服务零距离

累计投入资金320余万元,整合提升综合文化站、图书馆、乡村复兴少年宫、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等资源,建成 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个实践站、5个主题广场、17个实践点,形成全域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综合体。依托这些阵地,读书分享会、家风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蓬勃开展,文明实践与群众生活生产深度交融,“15分钟文明实践圈”逐渐成形,群众参与度高涨,为基层治理注入深厚的情感认同。

品牌矩阵强引擎,激活治理动力源

“多亏‘法治惠民’文明实践项目服务队,我家宅基地纠纷算是解决了!”辛庄村村民李小成激动地说。近三年来,辛庄村“法治惠民”文明实践项目服务队,累计化解纠纷300余起,调解成功率95.8%,村内宅基地纠纷直降60%,推动了法治宣传与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五龙口镇,这样的文明实践品牌矩阵持续释放治理效能。“理响五龙·声声传递”宣讲团, 深入群众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政策春风化雨、深入人心。“红领五龙·书记有约”平台,强化党建引领,搭建干群连心桥,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红色菜篮子”助困实践项目,整合资源精准帮扶,为困难群体纾困解难。“法治惠民”实践项目,推动法律服务下沉,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筑牢和谐稳定根基。“鼓韵传乡”文艺进村项目,以乡土文艺传承乡风文明,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从政策宣讲到纠纷调解,从民生帮扶到文化惠民,品牌项目如毛细血管渗透基层治理各领域,构建起“文明实践—全民参与—治理增效” 的良性循环。

从解决“看护难”的暑期课堂到浸润人心的传统节日活动,从遍布31个村的实践阵地到精准发力的品牌项目,五龙口镇的“文明实践+”实践,已深深嵌入基层治理的肌理。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凝聚民心,以精准服务破解治理难题,以文化力量涵养文明乡风。如今,一套“文明实践驱动全民参与,全民参与助推治理增效”的善治新格局在五龙口镇清晰呈现。这不仅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创新路径,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文明实践活动所激发出的内生动力与参与热情,正持续转化为推动社会和谐、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动能,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不断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画卷。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