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论坛(WAIC):推动AI从“智”到“慧”的文明跃迁

2025世界人工智能论坛(WAIC):推动AI从“智”到“慧”的文明跃迁

来源:鲁网 2025-08-01 13:1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图灵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 Geoffrey Hinton 以“驯虎”之喻激起全场思考——我们养育的AI“虎崽”日渐威猛,若智慧内核缺失,终将反噬人类。这并非危言耸听。当全球技术精英聚焦于AI“智”的狂飙突进,一种更为深邃的“慧”的缺位,正悄然成为悬在人类文明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本届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恰似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全球 AI 发展从激烈的技术竞争迈向协同治理的关键转折。这场盛会,不仅是前沿技术展示的璀璨舞台,更成为人类应对 AI 文明挑战的关键“上海时刻”。

慧光暗淡:当智能失去灵魂的锚点

当前AI看似无所不能,实则深陷“慧”的泥淖。郑南宁院士一针见血:大模型依赖统计相关性编织语言,却无因果推理与自我验证之能。姚期智教授更警示:训练数据若携带人类社会的“矛盾基因”,即便初始设定“善良”的AI,也可能在生存本能驱使下变得冷酷。数据污染,实则是人类自身价值观缺陷的投影。

企业治理的短视加剧了风险。ISACA白皮书揭示,过度关注技术指标而忽视伦理与透明,使模型漂移、对抗攻击如入无人之境。当治理缺乏系统智慧,再强大的智能也难逃失控的阴影。

东方慧根:为AI注入文明的心灯

在焦虑与探索中,华夏智慧悄然为全球AI治理点亮了一盏独特的心灯。中文“智慧”二字本就蕴含深邃分野:“智”者,知日也,是明察秋毫的认知能力;“慧”者,彗心也,是扫除心灵尘埃的澄明觉照。庄子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正是超越工具性“智”而臻于融通无碍之“慧”的境界。反观“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表述,则仅强调了“智能”层面,对“慧”的维度有所忽略。而中文"慧"字从"彗"从"心"的构造,则暗示着超越算法理性的心灵觉解能力。这种包含道德直觉(王阳明的"良知")、情感共情(孟子的"恻隐之心")和本体领悟(禅宗的"明心见性")的维度,恰恰构成了当前AI技术哲学中最深刻的认知鸿沟。

这种文化基因催生了“华夏式人工慧能”的实践探索。中关村超互联联盟在2023年6月召开华夏人文与人工智能茶话会,推动AI从“智”到“慧”的研究和实践。今年5月30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上,中关村超互联联盟联合多国青年发布《丝路文明全球青年共创倡议书》,促进AI时代丝路文明的重生与数字文明新生,防止AI沦为文明冲突的工具。

此次大会上,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出。在数据源头上,钉钉发布的合规指引要求建立数据投毒防护与隐私加密机制,如同为AI铺设纯净的“数字母乳”。在技术架构中,中国《人工智能安全承诺框架》要求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如同为算法定下“家训”。而在全球协同层面,《上海共识》呼吁建立国际包容性协调机构,如同以“天下为公”的胸怀绘制“科技礼运大同篇”。

可以说,现在正超越单纯技术维度,尝试将东方“心性之学”融入AI发展血脉,开启“心”时代。

心灯长明:迈向人机共慧的新纪元

华夏智慧的核心,在于深刻认知:赋予AI“慧”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文明的反省与超越。姚期智强调AI 的 “善良” 并非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生态的投射。当中国信通院牵头企业安全承诺,将“向善”责任主动纳入自律框架时,体现的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治理自觉——既雕琢“器”之精良,更淬炼“道”之醇厚。

辛顿所忧之“虎”,需要的不仅是牢笼,更是驯化其心性的智慧。AGI的脚步“比想象中更快”,而华夏智慧以其特有的心性哲学与天下情怀,为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驯化工程贡献了独特路径:以纯净数据“养其心”,以透明机制“明其性”,以文明共识“正其行”。当AI发展陷入普罗米修斯式的技术狂欢时,东方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智能突破,或许正藏在那被现代性遗忘的"心"字偏旁之中。

WAIC 2025的深远意义,在于将AI的演进从实验室推向文明考场,是一次文明的自觉。在WAIC的聚光灯下审视未来,真正的希望或许在于:东方这盏以“慧”为芯的文明之灯,能照亮人机共生的荆棘之路。它提醒世界,最深刻的技术变革,终需回归人心的淬炼与文明的对话——唯有如此,智能时代的“虎”,才能真正成为守护人类文明的“瑞兽”。(李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