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嘉年华暨研学结营仪式在郑州圆满落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31 20:2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31 20: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流光溢彩的盛夏七月,千年文明之城郑州迎来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盛事。7月30日上午,“以文载道 以笔传情——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嘉年华暨研学结营仪式”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隆重举行。

来自全球五大洲的获奖青少年代表、海内外教育专家、文化学者、媒体朋友及关心中文教育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以中文为纽带、连接世界的青春庆典,为历时数月的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及为期8天的“行走中国 赓续文脉”研学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文化为桥:领导致辞擘画文明互鉴新图景

仪式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林疆燕女士在致辞中深情阐释了中文作为文明纽带与精神桥梁的深远意义。她指出:“当来自五洲四海的青春笔迹在中原交汇,当不同肤色的少年用中文书写心中向往,我们深刻感受到:中文是穿越五千年的文明纽带,是连接亿万人心灵的精神桥梁。孩子们的作品和朗诵,不仅是文字的共鸣,更是文明的对话。”她强调,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始终以“为人民立心、为文化举旗、为产业领航”为使命,此次活动正是集团“创新突破行动”中“研学文创”的成功实践,探索了“内容+渠道+场景”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随后,中学生学习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李开振回顾了大赛与研学的丰硕成果。他介绍,大赛启动仅40余天,便收到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百余所学校的逾5000份投稿,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5名、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三等奖120名及优秀奖354名。李开振表示,大赛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引导全球青少年实现了从“认符号”到“懂精神”的跨越,让文化真正“住进心里”。中学生学习报社与全球文化教育交流协会携手,将优秀作品结集,出版《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优秀作品集》,并延伸至朗诵、演讲等多维表达,让中文成为“对话的语言”。

全球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会长蔡诒苏以温情话语回顾研学历程:“7天前我们从紫禁城出发,今天站在终点却开启了理解中华文明的新起点。你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文字点亮文明——这正是研学的初心:让世界孩子亲身体验,读懂中国,更读懂自己。”

笔墨生辉:全球中文创作力量荣耀加冕

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象征着智慧与才华的奖项依次揭晓:

第一轮,亲临现场的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获奖代表登台领奖,他们笔下的世界或充满童真想象,或展现深刻洞察,每一份作品都是对中文赤诚的告白。

第二轮,获得特等奖的幸运儿登台领奖,他们的作品以独特视角深刻诠释“以文载道 以笔传情”的大赛主题,让中文之美与文化之魂在字里行间绽放得淋漓尽致。

第三轮,颁发的是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优秀辅导奖由马来西亚小作家教室的陈含黎老师代表所有默默耕耘的指导老师上台领奖,他们的专业与坚守是学子们笔墨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优秀组织奖颁给了葡萄牙里斯本中文学校和德国斯图加特汉语学校。

第四轮,颁发的是卓越组织奖。卓越组织奖颁给马来西亚小作家教室、旅蒙华侨蒙中友谊学校、意大利孟子中文学校、爱尔兰天才中文学校、希腊雅典中文学校、埃及德仁中文学校、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孔子课堂,表彰其在海外深耕中文教育、搭建文化桥梁的卓越贡献。

全场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向所有获奖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笔墨,让世界了解了更生动、多元的中国故事;他们的热爱,让中文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行走悟道:沉浸式研学让文脉可触可感

颁奖盛典不仅是对文字的礼赞,更是对一场深度文化探索之旅的总结。7月23日至30日,来自10个国家的43名师生及家长参加了“行走中国 赓续文脉”研学营。这场由中学生学习报社与全球文化教育交流协会共同打造的旅程,绝非简单的观光,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让历史可触、让文明可感”的沉浸式对话。结营仪式亦是对研学之旅的深情回望。

在殷墟博物馆,指尖抚过三千年前的甲骨刻痕。“汉字是活的文明!”爱尔兰学生触摸龟甲兽骨时惊叹。甲骨文不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文明密码。

在翰园碑林,中外学子执笔临摹历代名碑,曲水流觞间身着汉服吟诗唱和;夜游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以八阕宋词为引,带学子穿越汴京烟雨,看《岳飞枪挑小梁王》的豪情激荡千年。

唐三彩文化园中,意大利学子朱蒋莹为素坯陶马点染赭黄翠釉:“原来唐代工匠用矿物颜料创造永恒!”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前,德国少年驻足沉思,在闯关卡上写下:“微笑中的宁静,是超越语言的文明共鸣。”

河南博物院成为研学终章。贾湖骨笛吹响八千年前的音律,莲鹤方壶展露青铜时代的精工。马来西亚王暄甯凝视妇好鸮尊:“我要告诉伙伴:中国的历史比想象中的更震撼!”希腊沈子昂在唐三彩展区流连:“网上图片不及实物万分之一光彩——郑州是藏着惊喜的宝库!”

尤为珍贵的是贯穿行程的文化碰撞与深度互动。开营仪式上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漆扇绘制、投壶竞技,让各国学子用指尖触碰文化温度。独特的“汉字签到墙”上,马来西亚学子用马来花纹装饰“爱”字,蒙古学生以草原图腾点缀“家”字,埃及孩子将金字塔融入“文”字,绘就一幅生动的“文明共生图”。研学中精心设计的“闯关卡”和“研学专刊”半成品,引导孩子们在殷墟记录青铜纹饰、在唐三彩工坊描述釉色变化……将所见所闻所思转化为个人成长印记。

正如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所言:“这一行走的课堂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当孩子们用指尖触碰青铜器的千年纹路,用脚步丈量石窟的艺术长廊,文明的密码便从史册里跃然而出,化作他们笔端的研学笔记。这种沉浸式的文化觉醒,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滋养文化自信的根系。”一位家长由衷感慨:“我们带孩子来中国,本想让他学中文,没想到他先学会了‘共情’——在投壶时为对手鼓掌,在研学手册上画下各国伙伴的笑脸,这才是最珍贵的收获。”

声动山河:朗诵盛宴演绎中文极致之美

为立体呈现大赛成果,嘉年华特设朗诵比赛环节。来自全球的青少年选手们以声为媒展开角逐。有的温柔婉转,以童真传递思念;有的声音激昂,尽展中文的磅礴气势。他们的表现或沉稳大气,或灵动清新,共同谱写了一曲中文韵律之美的交响乐章。

在评委紧张统分之际,登封市朗诵学会会长崔燕方女士带来了高水准的专业朗诵表演,其深厚的功底与饱满的情感,让全场观众领略到语言艺术的极致魅力。

著名汉语国际教育专家马玉汴老师随后进行了专业而精彩的点评,解析朗诵艺术与文化传承相融相生的门道,为这场视听盛宴增添了思想的深度。

紧接着,全球文化教育交流协会秘书长白新公布了朗诵比赛结果,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获得者依次上台,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属于他们的声音荣耀。

主办方还给让不同的语言在汉字里相遇、让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共鸣的文明对话使者颁发了“世界文明小使者”认证证书。

薪火相传:共赴未来文化之约

结营仪式临近尾声,报社和协会共同展望未来,描绘了持续深化文化传播的蓝图:升级“遗产探访+技艺体验”标准化研学课程;拓展大赛维度,新增中文演讲、汉字创意设计赛道,建立“全球青少年中文创作者库”;开辟丝路、江南等新研学路线,打造VR“云研学”;依托“云上中报”平台开设“中外青少年对话”栏目,发起“我用中文讲家乡”短视频征集活动等,构建常态化文明对话机制。同时,还公布了春节前的两条研学线路(一条以西安为中心,一条以广州为中心),接受师生和家长预订。

仪式在充满期许与感动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正如主持人所言:“以脚步为笔、以山河为卷,在行走中读懂中国,在写作中传承文明。每一篇作文都是文明的注脚,每一次朗诵都是文化的脉搏,你们用中文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用热爱续写着千年文脉的当代传奇。”

首届世界中文作文大赛嘉年华暨研学活动虽已落幕,但中文的火种已在全球青少年心中点燃,文化的根脉将在他们的笔下生生不息。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不仅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文字、声音与足迹,更播撒下“懂中国、爱世界”的种子。当更多青少年以中文为翼,以文化为帆,成为连接中外的青春使者,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未来图景,必将更加温暖、美好。让我们相约下一次,再续这场以中文为媒、以文明为魂的全球之约!(图/江晓)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