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链动全球,智赢出海:中企供应链重构新实践”主题研讨会在合肥圆满举行。会议聚焦中国企业“出海浪潮”下的全球化挑战与本土化机遇,政府代表、产业专家、资本方、企业高管等多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供应链重构、人才链协同与全球生态构建展开深入研讨,共探中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的新路径。
蜀山区政府蜀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候选人刘智,合肥产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鑫,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杰义,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副总裁扶元广,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服务业发展处处长张帆,合肥市投资促进局现代服务业投资促进处处长张祥志等领导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嘉驰国际主办,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产投集团、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合肥人才集团、蜀山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创合汇、合肥投促公司联合主办。嘉驰国际招聘负责人丁伟担任主持。
会议伊始,合肥产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江鑫发表致辞。他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多变、地缘政治影响加剧,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重构压力。在此背景下,合肥正加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与人才链的协同联动,打造新质生产力生态圈。他特别提到:“嘉驰国际作为一家国内领先的科技数据驱动型人力资源服务商,选择落地合肥,是对这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肯定,也是双方深化协同的良好开端。”
作为主办方代表,嘉驰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马士发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中国制造业出海进入“深水区”,企业全球化已从“产能转移”转向“组织出海”。这一转变的核心,不在于建厂的速度,而在于全球组织韧性的构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供应链正是产业供应链的基石。”马士发表示,嘉驰国际将持续赋能企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人才体系,让人才链成为推动企业出海战略落地的引擎。
随后,在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环节中,“科大硅谷出海服务工作站”隆重授牌。
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副总裁扶元广与嘉驰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马士发共同揭开红绸,授牌仪式圆满完成。这不仅是嘉驰国际与科大硅谷深化战略合作的见证,更标志着本地出海支持平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主旨分享
接下来在上半场的主旨演讲环节中,三位行业重磅嘉宾围绕“产业趋势”“出海体系”“人才支撑”等核心维度展开系统分享。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安徽省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主任任林杰以《破浪远航:中国汽车出海发展新趋势与安徽方案》为题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出口热度不断攀升,中国车企正迈向“智能+电动+本地化”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安徽方案”正是地方产业政策与市场导向深度协同的典范。
安徽叉车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徐英明以《合力国际化之路探索与实践》为题,全面回顾合力30多年出海历程,从产品、品牌、制造、服务到ESG合规体系逐步全球化。他强调:“合力的出海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场久久为功的系统战。”
嘉驰国际亚太区高级合伙人刘大纲于《构建国际化人才供应链》主题演讲中指出:“未来10年,大量出海企业将聚焦于全球化管理、本地化运营、世界级品牌建设。实现全球化战略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国际化人才短缺。企业在出海0-1及1-N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获取能力支撑。企业全球化将带来组织能力全球化,而其核心基础则是国际化人才供应链的构建与提升。”
在三场精彩的主旨演讲结束后,与会嘉宾移步至茶歇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继续交流观点、碰撞思想。
茶歇环节结束,嘉宾们重新回到会场,继续投入到关于全球化与供应链重构的深度探讨中。接下来的三场主旨演讲将视角拓展至更广阔的战略维度,从资本驱动到供应链战略转型,再到中国智造的全球化实践路径,为中企在不确定性中谋求确定性提供了多维思考。
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郑析祺围绕《资本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分享了新阶段产业与资本协同的创新逻辑。他认为,资本不仅是“燃料”,更是“导航仪”,在全球化布局中起到引导方向和提升效能的双重作用。
供应链资深经理人/DBA滕剑峰犀利点题:“看见看不见的,才能创造不可能。”他以实际案例剖析冗余产能与复杂关税体系下的管理陷阱,提出数字化系统+端到端计划+本地化协作铁三角,面对复杂市场,企业需要建立灵活、透明、具备洞察力的供应链应对机制。
江汽集团欧亚负责人梁廷以《中国智造·全球布局:KD模式驱动汽车产业国际化跃升》分享了江汽集团在KD散件组装模式下的本地制造体系经验。他指出:“KD模式不仅降低了关税壁垒,更是构建本地品牌认同、强化售后响应的重要手段。”
圆桌讨论
在嘉宾们精彩纷呈的主旨演讲之后,会议迎来极具思想张力的圆桌讨论环节。嘉驰国际全球化合伙人谢淑怡主持对话,四位来自投资、制造、科技与咨询领域的跨界领袖——诺延资本合伙人鲁政嘉、安徽双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辉、悠跑科技副总裁蔡正东、波士顿咨询项目经理董雅韵聚焦“关税波动下,全球化供应链的协同与韧性突围”主题展开了高密度、高质量的对话。
现场观点交锋、火花不断,嘉宾们从地缘政治、企业策略、资本布局、组织结构到国际人才协同多个角度展开研判,直面供应链协同机制、全球化人才供应链与生态价值共创的关键命题。
议题一:供应链协同机制
关税压力下,协同成突围关键
随着国际贸易局势变化,关税波动已成为中企出海必须直面的变量,制造型企业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求稳定,成为第一个议题的焦点。
悠跑科技副总裁蔡正东指出,企业在规划全球供应链时不能只考虑成本最低的方案,还必须关注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面对关税政策及贸易保护的不确定性,短期内,我们会优化上下游供应链库存策略和信息管理机制,不断缩短OTD交付周期,同步开发中欧班列等整车出海物流通道。长期来看,我们会坚定的走出去,利用滑板底盘的出口优势,到客户当地去本土化、场景化造车。”
安徽双骏智能科技董事长徐辉则以服务汽车主机厂出海的经验为例,强调协同的长期性与本地化落地的重要性:“我们不仅帮助客户设计物流路径,更在海外设立服务据点,配合客户建厂节奏同步布局,从而真正实现产供销一体的柔性协同。”
诺延资本合伙人鲁政嘉则从投资视角切入,强调资本在构建全球协同体系中的推动力:“我们在投后管理中非常重视被投企业全球布局能力的建设,比如鼓励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快速切入新市场、补齐技术短板,并与本地供应链体系形成深度捆绑。”
论坛现场观点密集、干货满满,嘉宾们的发言充分体现出:在当下全球供应链格局重构的背景下,“协同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全球化成熟度的核心指标之一。
议题二:全球化人才供应链
打造具备文化韧性的组织
圆桌主持人嘉驰国际全球化合伙人谢淑怡抛出核心问题:“当关税变化影响企业选址与业务架构时,企业对组织与人才的要求也在变化。如何构建具备‘跨文化适配力’的全球化人才链?”
波士顿咨询项目经理董雅韵分享了她在大型跨国企业战略咨询过程中的观察:“我们发现,组织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远比产品更难复制。要真正实现‘本地人做本地事’,企业需要在战略层面重新定义人才结构,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比如双总部制、区域中心制等组织设计。”
嘉宾们一致认为,出海企业的人才策略不应只停留在派驻制度上,而是要更关注本地化团队的成长路径与治理能力。同时,企业应积极利用外部人才服务机构建立“全球人才预埋机制”,提前储备具备跨文化、跨法规理解力的关键人才。
议题三:生态视角下的价值共创
出海,不只是企业的事
圆桌最后,话题升维至“生态协同”层面,讨论如何打破边界,实现政企研投服多方联动,构建可持续的全球化出海生态。
鲁政嘉强调:“企业出海不仅要自强,更需要借力。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政府、资本、服务机构之间的协同,比如打造区域性的‘出海共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这场持续近一个小时的圆桌讨论,思想交锋密集、观点落地务实,为在场嘉宾呈现出一幅中企出海的协同生态全景图。圆桌虽落幕,但关于“如何走得更远、站得更稳、融得更深”的思考仍在持续升温。
全球产业重构加速演进,中国企业正站上出海发展的战略新高地。本次“链动全球,智赢出海:中企供应链重构新实践”主题研讨会不仅是一场观点盛宴,更是一场推动产业共识、生态联动的实际行动。
未来,嘉驰国际将继续以“链接人才,驱动世界”为使命,发挥人才服务平台优势,携手政府、企业、资本与生态伙伴多方力量,为中企出海战略提供更系统、更敏捷、更具适配力的解决方案,助力更多中国企业链动全球、智赢出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