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辉煌》:一曲新时代强军史诗的多维解构与精神共振

《铁血辉煌》:一曲新时代强军史诗的多维解构与精神共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30 10:3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7月30日长沙讯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杨文国作词,著名音乐家孟文豪作曲的主旋律军旅歌曲《铁血辉煌》正式发布。当“南昌枪声在子夜回荡悠长”的旋律刺破时空,杨文国执笔的《铁血辉煌》便不再仅仅是音符的排列组合,而成为一部贯通历史烽烟、熔铸时代精神、激荡亿万人心的声画史诗。这首歌以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在新时代文艺星空中刻下耀眼的坐标,其卓越之处在于成功实现了三重维度的完美统一:历史深度与现代高度的交融、军事专业性与大众接受度的平衡、政治正确与艺术审美的共生。它如一座美学的灯塔,为新时代军事文艺照亮前行的航道。

烽火传薪:百年征途的精神接力场。

历史的烽烟从未消散,它们在《铁血辉煌》的旋律中获得了涅槃重生。开篇那句“南昌枪声在子夜回荡悠长”,绝非简单的场景再现。那惊破暗夜的枪声,被词人锻造成一把精神的刻刀,在时间的画布上,将1927年8月1日这个瞬间,永恒地镌刻为民族精神的原点图腾。这枪声是宣言,更是穿越时空隧道的熊熊火炬,在历史的长廊里愈燃愈烈,持续照亮后来者的征途。

歌曲的精妙在于搭建了一条贯通古今的精神索道。当“芒鞋草履踏破万里冰霜”的艰苦卓绝,与“东风列阵雷霆守护四方”的磅礴气势并置时,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对话在时空中激荡。红军战士草鞋踏碎的是旧世界的枷锁与围困,而东风利剑守护的是新时代的尊严与安宁。这跨越八十余年的意象碰撞,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从“小米加步枪”到“大国重器”的辉煌跨越,绝非简单的装备更替,而是同一种信仰在历史长河中的淬炼与升华——那“踏破”的坚韧与“守护”的担当,是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

历史的痛感在旋律中化为深沉的力量。“长津湖风雪雕刻坚毅脸庞”——凛冽的寒风被拟作无情的刻刀,在战士们的躯体上留下苦难的印记,却也在民族的记忆中雕刻出不屈的丰碑。风雪中凝固的“冰雕连”,以生命铸就了忠诚的永恒坐标。而当镜头转向当下,“海峡暮霭迟迟没有散去”的阴翳意象,与“漂泊游子日日夜夜呼唤”的亲情声浪在旋律中交织、碰撞,民族尚未完成的统一大业,便化作音符间奔涌不息的深沉激流。历史的长河在此刻汇入现实的峡谷,“淬火成钢也不让黑暗阻挡归航”的钢铁誓言,正是历史使命在当下最强悍的回响。那“没有散去”的暮霭是历史留下的深沉隐喻,而“响彻耳旁”的呼唤,则是时代最迫切的召唤,共同铸就了这首歌直抵灵魂的现实品格与未来指向。

钢骨柔肠:专业战歌的共情密码。

军旅歌曲常陷于两难困境:过于专业则曲高和寡,流于通俗则失去军魂。《铁血辉煌》却如一位高明的摆渡者,在冰冷钢铁与温热人心之间架起诗意的桥梁,成功破译了专业战歌的共情密码。

它将最尖端的国之重器,赋予了神话的灵韵与人间的情愫。“黑色蛟龙深潜守望”——战略核潜艇这冰冷的深海巨兽,被冠以“蛟龙”之名,瞬间唤醒了华夏民族对深海神力的古老想象;一个“守望”的姿态,更赋予它温情守护者的内涵,仿佛大洋深处沉默而忠诚的卫士。同样,“银色的战鹰”不再仅是呼啸长空的杀戮机器,而是化身为“云端写诗”“书写平安诗行”的文化使者,将守护的誓言写满苍穹。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雷霆在守护四方”——火箭军对毁灭性力量的精密掌控,被升华为一种对自然伟力(雷霆)的诗意驯服与引导。这暗合了《周易》中“雷出地奋”的古老智慧,刚健有力,震慑寰宇,为现代军事科技披上了深厚的文化锦袍。

歌曲中“保家卫国的使命牢牢扛在肩上”的誓言,绝非悬浮的口号,它有着沉甸甸、可触摸的生命质感。潜艇兵在三百米深海的幽闭空间里,每平方厘米承受30公斤的水压,这相当于每时每刻都背负着数吨的重压前行;飞行员驾机突破音障的瞬间,身体承受九个G的过载,五脏六腑仿佛要被撕裂。这些具象到物理极限的细节描写,让“使命”二字从抽象的概念,化作了战士肩头真实可感的千钧重担,也让最普通的听众得以窥见军人职业背后那份超乎想象的牺牲与坚守。

这种专业内核与大众共情的完美融合,在音乐的肌理中达到了高潮。军乐进行曲那铜墙铁壁般的雄壮骨架(如金属质感的节奏、磅礴的管乐齐鸣),与流行旋律中流淌的柔情血脉(如深情的弦乐铺陈、温暖的和声交织)激烈碰撞又水乳交融。当副歌“铁血的长城铸就时代的辉煌”如惊涛裂岸般磅礴唱响时,其下奔涌的却是深情款款的弦乐旋律,恰似迷彩服下跳动的赤子之心。那是战士贴身口袋里珍藏的妻儿照片的温度,是边关冷月下反复摩挲的家书墨痕,更是“军港中深情守望的蛟龙”与海峡彼岸“漂泊游子呼唤”之间,那穿越千山万水、冲破重重阻隔的心弦共振。这刚与柔的变奏,专业与通俗的和鸣,共同铸就了《铁血辉煌》直抵亿万人心扉、引发最广泛共鸣的情感密钥。

淬火成诗:主旋律的审美转生术

主旋律作品常因主题先行而陷入艺术贫血的窘境,《铁血辉煌》却如一位点石成金的炼金术士,成功完成了政治内核向审美体验的创造性转化,将意识形态的诉求不着痕迹地熔铸为集体情感的热流。

其精妙首先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苦难辉煌”叙事闭环。歌曲以“长津湖风雪雕刻坚毅脸庞”的历史苦难特写开篇,那些风雪中凝固的年轻身影,成为民族苦难记忆的永恒雕塑。而歌曲的终章,则指向光明未来。苦难是辉煌的基石与淬火剂,辉煌则是对苦难最深沉的告慰与超越。这个闭环,赋予歌曲史诗般的厚重感与精神上的终极慰藉。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其“身体叙事”与象征表达的娴熟运用。它摒弃了直白僵硬的政治术语,代之以充满生命张力的具象呈现。“雕刻坚毅脸庞”——这不仅是严酷风雪在战士肉体上留下的印记,更是残酷战争对军人精神世界最深层的磨砺与塑造,是忠诚与坚韧在形体上的外化。军人肩负的,是驱散黑暗、迎来光明,保家卫国的时代重任,这份“重量”抽象而宏大,却通过“扛”这个极具身体感的动词变得可感可触。当信仰被点燃,使命在召唤,那份澎湃的激情首先在战士的血管里奔涌沸腾,这是精神力量在生理层面最直接的爆发。政治理念,由此被巧妙地编织进可感可触、充满生命律动的审美意象网络。

歌词的意象选择更如一幅精心构思的“色彩政治学”画卷:象征海军深蓝力量、静默坚守与战略威慑的“黑色蛟龙”;代表空军银翼锋芒、制霸空天与科技之光的“银色战鹰”;寓意陆军大地本色、生机活力与军民融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绿色长城”。这三种色彩意象交替辉映,在听众脑海中谱写了一曲视觉化的现代军种协奏曲。而统领全篇的“铁”“血”“光”三字,本身就是一部凝练的精神史诗——“铁”,象征着现代化装备的钢铁意志与无坚不摧的力量;“血”,沸腾着代代军人传承的忠诚热血与无畏牺牲;“光”,则照耀着强军兴国、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这三个字在声韵上构成奇妙的听觉效果:爆破音的“铁”(t)如战鼓擂响,擦音的“血”(x)似利剑出鞘,塞音的“光”(g)若洪钟大吕,共同奏响了一曲从物理听觉层面直击心灵、强化精神感召的战争交响。

歌曲的结构本身也暗藏玄机,隐现着现代战争的逻辑图谱。其四段体歌词,巧妙地对应着现代军事行动的OODA循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开篇的“南昌枪声”“长津湖风雪”是历史的定位与深情的回望(观察);接着“热血军魂”“忠诚信仰”“使命肩上”“意志淬火”是精神的凝聚与形势的判断;随后“蛟龙守望”“战鹰写诗”“东风列阵”“铁流浩荡”则是多维军兵种协同突击的决策与行动展开;最终“铁血洪流辉映疆场”“不让黑暗阻挡归航”的宣言,汇聚成决战决胜的钢铁意志。在韵律的沙场上,主韵脚“ang”如持续轰鸣的军号长音,奠定了雄浑豪迈的基调;间杂的“i”韵则似穿插其间的短促口令或精准的武器击发声,推动着节奏的演进。最妙的是从“奔赴战场”(chǎng, 三声) 到“扛在肩上”(shàng, 四声)的韵脚转换,声调自然上扬,在听觉上精准模拟了战士跃出战壕、向敌阵发起无畏冲锋的激昂身姿与磅礴气势。文本的结构与声韵的节奏,共同构成了《铁血辉煌》这首战歌内在的、无形的战略骨架与冲锋号角。

从南昌城头惊破子夜的第一枪,到海峡上空守护归航的银色战鹰;从长津湖畔冰雕连的忠诚守望,到深海之下“黑色蛟龙”的无声巡航,这首歌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叙事、崇高的军人牺牲,转化为十四亿人心跳共振的磅礴和声。它将军人“淬火成钢”的誓言化作守护归航的“灯塔”,将强军梦想锻造成辉映疆场的“铁血洪流”。

这首歌的美学范式意义,正在于它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真正的铁血,不在硝烟弥漫处,而在血脉传承的精神基因里;真正的辉煌,不仅是历史的勋章,更是照亮民族复兴壮阔归途的永恒灯塔。当《铁血辉煌》的旋律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交响,它所激发的,已然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竭心潮。

这心潮,由铁血忠魂铸就,辉映着过去,更照耀着未来。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何纯 朱友芳|莫杰)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