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一周年之际,以“中轴线”为主题的《中轴线上的北京文化》AIGC系列宣传片正式发布。该片由生数科技与北京城市学院联合打造的国内首部完全由AI生成的文旅系列宣传片,不仅是用AI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的成功实践,更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开辟了崭新路径。
从国画风到三维动画,多维演绎北京中轴线“四部曲”
《中轴线上的北京文化》AIGC四部曲以首都“四类文化”为内容核心,通过对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视听呈现,带领观众以多维度视角领略中轴线的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
古都文化以中国青绿山水画为基调进行视觉呈现,力图呈现中国画特有的美学特点;红色文化,重点以革命现实主义油画为视觉基调,呈现近百年来发生在中轴线上的重大事件;京味文化则采用水彩画风格突出胡同里的烟火气;创新文化则以三维动画演绎兔爷找朋友的奇妙旅程,既体现科技创新的调性,又有历史与人文的温度。
谈及最初设计四部曲的灵感和初衷,该片总导演李琮珩(李宗衡)表示,从构思阶段,就根据“北京文化”的四个方面“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做了风格上的分类,呈现了四种美学风格。
通过生数科技旗下AI视频大模型Vidu ,AIGC四部曲的多元化视频风格得以一一呈现。“Vidu对多元风格方面的精准理解和一致性控制,满足了专业创作最核心的需求。”总导演李琮珩(李宗衡)强调。
此次中轴线AIGC四部曲之所以采用AI视频生成技术这一创新形式,是希望利用AI技术让中轴线这条 “活着的遗产” 有了更具象的载体,观众通过该系列短片即可穿越古今,切身感受中轴线文化的多元魅力。
突破传统拍摄极限,一镜到底轻松实现
为了更好呈现中轴线这一庞大历史主题,李琮珩(李宗衡)导演通过“一镜到底”的形式来展现中轴线的连贯性和古建筑的大气磅礴之感。
不过一镜到底在过去传统拍摄因为其场面调度复杂,拍摄难度高,即使对于顶尖拍摄团队也极具挑战,如何在如此短时间内实现一镜到底的效果?秘诀是使用了Vidu 首尾帧功能。
“片子里几个高难度镜头都靠Vidu实现了突破,比如《古都文化》里,可轻松实现从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穿越到天坛、先农坛、永定门的‘一镜到底’镜头。”李琮珩(李宗衡)导演称。
观众不仅可以“第一视角”穿越”回元明清的北京城,感受昔日都城的恢弘气象,也能瞬间“跃入”充满现代科技感的奥林匹克公园,体会中轴线北延的当代脉搏。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身临其境的参与者。
此外,《创新文化》中老北京吉祥物“兔爷”IP形象自由穿梭在古今文化场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观众跟随兔八爷的视角,去不同建筑群打卡,和北京文化代表IP京剧、石狮子等一起交朋友,画面趣味十足,以新颖的形式体现了不同文化IP间的交融互动。
而为了实现多场景自由切换同时保持“兔爷”的这一主角的一致,制作团队此次采用了Vidu的参考生功能以保证故事的连贯性。只需更换参考的场景图,即可轻松实现场景切换,同时保持主体风格与细节的统一。
据悉,该四部曲是由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本硕在校生花费3周时间完成的。“Vidu彻底改变了工作流。” 李琮珩(李宗衡)导演坦言,“利用Vidu AI视频模型,完全省去了传统制作中建模、逐帧调整等耗时环节,整个项目的推进节奏明显加快,生成画面达到4K标准,细节清晰、质感丰富,完全满足了我们专业制作的需求,大幅缩短了从创意到成片的周期。”
未来已来:从中轴线“四部曲”到无限可能
经典文旅IP的价值,从来不止于 “过去时” 的历史见证,更在于 “现在时” 的文化活力。
此前生数科技已官宣与陕文投集团打造AI数字文旅平台,通过创新游客互动体验和传播方式,深度激活文旅IP,提升文旅IP价值。
《中轴线上的北京文化》AIGC四部曲是生数科技在文旅行业的又一重要尝试,未来项目团队还将持续探索AI赋能文化遗产的无限可能,让历史真正“活”起来,让文化持续“火”下去。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如今,以Vidu为代表的AI技术,正为这条古老的秩序之轴注入澎湃的数字生命力,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切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
《中轴线上的北京文化》AIGC四部曲同时获得了灵感原点、妖艳左轮、归演知一科技等公司支持。
(图片由生数科技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