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熊猫专列”载着欢声笑语穿梭于巴蜀大地,车身上憨态可掬的熊猫图案与窗外的川西风光相映成趣。这列移动的文旅名片,不仅串联起蜀地的山水人文,更成为撬动四川文旅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支点,让川味风情借铁轨之力,真正“热”遍全国。
新线“穿”蜀地,让特色风情“走”进万家。曾深隐蜀地高山崇岭中的景色,借势于轨道交通“大动脉”,逐渐出现在大众眼前。“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繁盛愿景如今已渐成实景。游客们上午在成都宽窄巷子喝盖碗茶,午后就可以坐在羌家碉楼里听民谣;川南的古镇与竹海,因铁路串联成线,让人们在一日之内既能触摸千年盐井的沧桑,又能沉醉于万顷碧波的清幽。交通的便利,让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特色风情走出地域局限,变成可体验、可分享的生活场景。当地手艺人的竹编、绣娘的蜀锦,也随着南来北往的列车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寻常人家的日子因这份“特色”而愈发红火。
专列“载”热闹,让熊猫IP“火”遍全国。“熊猫专列”的巧思,在于让IP从文化符号变成沉浸式体验。车厢里,熊猫元素从靠枕、餐具延伸到乘务员的服饰,川剧变脸、蜀绣展示等特色节目轮番上演;麻辣鲜香的钵钵鸡、甜糯可口的“三大炮”让旅途充满烟火气。下车后,熊猫基地的萌态、都江堰的壮阔、九寨沟的斑斓无缝衔接,形成“车上有欢乐,车下有惊喜”的闭环。这种体验让熊猫IP不再只是图片里的憨态可掬,而成为刻在游客记忆里的生动故事。熊猫玩偶、蜀绣披肩等文创产品更是在无形中让“四川味道”传遍四方,带动着沿线小店、民宿、手工作坊跟着热闹起来,让“看熊猫”从单一景点游,变成了拉动全产业链的消费热潮。
路网“连”机遇,让川蜀经济“跑”向新高。铁路织就的网络,正在让文旅“热度”转化为经济“动能”。不同区域的资源因铁路而互补,成都的文创设计为乐山大佛IP赋能,绵阳的智能制造让熊猫文创更添科技感,南充的农产品借文旅流量打开销路。文旅不再是孤立的观光,而是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拧成一股绳,让沿线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分享发展的红利。此外,“一小时经济圈”内,文旅资源与产业资本高效对接,让四川经济从“单点爆发”逐步迈向“全域共进”。
从“熊猫专列”的车窗望出去,看到的不仅是流动的风景,更是四川文旅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生动图景。铁路是纽带,串联起资源与市场;IP是引擎,激活了消费与产业。当更多人因“熊猫专列”走进四川,带走的是对蜀地的眷恋,留下的是文旅升级的动能,让这片土地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驶向更光明的未来。(聂诗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