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县考城镇:积分赋能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9 10:5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29 10: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兰考县考城镇,移风易俗工作正以一种创新而有力的方式推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考城镇聚焦群众需求,通过立体化宣讲、制度化约束和榜样化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其中,积分赋能机制的引入,成为推动这一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激发了群众的主动参与,还让文明新风在基层生根发芽,形成了“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生动局面。

积分赋能:从被动遵守到主动践行

考城镇的积分赋能活动是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创新,它将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可量化、可激励的积分系统,让文明行为变得可感可知。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积分奖励”方式,鼓励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文明公约,从而将抽象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积分系统主要通过“积分赋能”活动实施,该活动目前正在该镇逐步推广,成为连接群众与文明新风的桥梁。

具体而言,积分赋能机制包括设立文明积分榜,根据群众在移风易俗领域的表现进行评分。例如,群众参与“好媳妇”“好公婆”等“乡村光荣榜”人物选树、遵守村规民约、倡导厚养薄葬等行为,均可获得相应积分。这些积分不仅作为荣誉称号的象征,还能到镇爱心超市兑换实物奖励,如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从而形成“行为得积分、积分换福利”的良性循环。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道德劝导的局限性,将被动遵守变为主动追求,让群众从“要我文明”转变为“我要文明”。

积分运作机制:精准激励与广泛覆盖

考城镇的积分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确保其适应基层需求。在运作上,积分赋能活动由镇级移风易俗宣讲队和村级红白理事会共同推动,结合村规民约的细化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例如,村规民约中明确的“浓情薄礼、厚养薄葬、婚事新办”等条款,成为积分考核的重要指标。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主动简化婚礼仪式、抵制铺张浪费,就能获得积分奖励;反之则影响评选资格。这种机制通过“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流程,确保积分分配公平公正,避免了形式主义。

在覆盖面上,积分赋能活动已融入考城镇50个行政村的日常管理中。各村结合“幸福饺子宴”定期举办积分评选,将积分与具体场景结合。群众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自身素质,还能带动邻里互学互比。例如,在“积分赋能”活动中,一位该镇城东村村民因坚持低价彩礼而获得积分,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氛围,还影响了全村的婚嫁习俗,体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2025年以来,考城镇通过积分系统累计激励群众320余人,直接推动了移风易俗政策的落地生根。

积分效果:文明新风的催化剂

积分赋能机制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激励作用,它让移风易俗从“政府倡导”转向“群众自觉”,显著提升了工作的实效性。数据显示,在积分系统的引导下,考城镇群众对文明新风的认同度和参与率大幅提升。例如,传统的厚养薄葬理念,过去常被群众视为形式主义,但通过积分奖励,如为孝顺老人的村民加分,现在已成为广泛接受的行为规范。这不仅减少了铺张浪费现象,还促进了家庭和谐与乡村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积分系统强化了榜样引领效应。考城镇结合“乡村光荣榜”选树,将积分高的群众纳入表彰范围,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传播网络。这使得移风易俗不再是孤立的政策,而是融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从“小积分”到“大力量”的转化。实践证明,积分机制不仅提高了移风易俗的执行力,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活力,让文明乡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展望未来:积分助力更深层次文明建设

积分赋能活动是考城镇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非终点,而是持续创新的起点。下一步,考城镇计划进一步完善积分系统,探索数字化管理平台,将积分与乡村振兴战略更紧密地结合。例如,通过积分兑换公共服务资源,如优先安排村内项目,以“小积分”撬动“大发展”。这种做法将进一步巩固文明成果,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乡风文明带来的实惠。

总之,积分赋能机制在考城镇的探索实践,展示了其在移风易俗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激发了群众的文明自觉,更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随着这一机制的深化,考城镇正以积分为抓手,推动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谱写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篇章。通过积分,我们看到,文明新风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基层土壤,绽放出丰硕的花朵。(图/李德明 朱广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