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十多年的矛盾,镇上主动来调解,这下总算舒心了!” 看着手里的和解协议,河南省新野县新甸铺镇居民程某的话里满是感慨。这起老纠纷的化解,正是新野县靠 “调访” 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例子。
半年来,面对过去积累的信访矛盾较多的情况,新野县换了个思路:把 “主动调解 + 上门走访” 当成治根的关键办法,从 “群众找上门才处理” 变成 “主动找问题去解决”。这么一改,效果立竿见影,新矛盾全部化解,就连老上访户的问题、多年没解决的老纠纷也有了进展,走出了一条基层矛盾多元化解的新路子。
提前排查,把效能嵌在源头里
“矛盾不能等闹大了才管,得盯着刚冒头的苗头跑。” 这是新野县用 “调访” 抓治理的核心思路。县信访局专门建了常态化排查机制,要求县、乡干部沉到村里、组里,挨家挨户摸排邻里吵架、家庭矛盾这些事,再对照过去的记录分析风险,发现刚露头的问题立刻介入,用前期的小投入避免后面的大麻烦。
碰到复杂问题,就启动 “1+3+N” 专班:以镇信访部门为牵头人,拉上派出所、司法所、法庭 3 支专业队伍,再根据矛盾类型请相关部门加入。比如有村民为宅基地边界吵架,镇里马上开专班:信访干部牵头协调,司法所讲清法律规定,村干部现场量地核实,没等矛盾升级就达成一致,用 “小成本” 解决了 “大隐患”。
县信访局统筹 “1+3+N” 专班,让各部门既干好自己的事又紧密配合,形成 “受理 — 分流 — 处置 — 反馈” 的完整链条。处理企业用地纠纷时,信访部门牵头对接,国土所现场查地块,派出所维持秩序,法庭指导协议怎么写才规范,司法所提供法律咨询,还专门给企业和村民讲补偿标准的法律规定,一周就促成和解,既没耽误企业生产,又维护了村民利益,实现 “双赢”。
普法先行,让矛盾消弭在萌芽中
要从源头化解矛盾,让群众懂法是基础。新野县把普法和 “调访” 绑在一起,让群众明白自己有啥权利、该咋解决问题,减少因为 “不懂法” 引发的纠纷;同时也提升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从根上降低信访风险。
2025 年以来,新野县搞了不少接地气的普法活动:趁年货大集人多的时候设点答疑,用宅基地纠纷、消费维权这些身边事讲《民法典》;给干部培训行政法规,强化反电诈、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法治能力;还借着春季赏花旅游季搞 “普法 + 文旅”,让群众玩着学法律。这种 “调解时顺便普法、普法时促进调解” 的方式,让群众解决问题时还能长知识,“因为不懂法而上访”“因为有疑问而投诉” 的情况少多了。一位经调解的村民说:“现在常有人来讲法,调解也公道,心里亮堂多了!”
符光录是新野县王集人,从小酷爱曲艺,是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1994年乡文艺宣传队解散,他成了新野县司法局普法宣传员,这一演,就是几十年。2018年,符光录获全国“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称号。用说唱的形式让乡亲们多懂点法律知识,刚开始还真有点难把握。符光录说:唱法律要有戏味,又不能离开法律这个谱,写得死板了,就变成村干部念文件,写得离谱了,会使法律政策成儿戏,这事难着哩。为了掌握法律知识,他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把有关法律知识像背唱词一样背得滚瓜烂熟。符光录编排的法治节目贴近生活,群众都爱看。村民们说,符光录来村子演出后,村里有了好风气,谁要是对老人不好,走到人前矮三分,偷鸡摸狗的事也没有了。
多元联动,让效能聚成一股绳
在农村,经常有些“鸡毛蒜皮”的小纠纷。但如果当事人的“气儿”不顺,小疙瘩可能积成大疙瘩,有的甚至发展成信访矛盾或司法案件。
如何解开这些“小疙瘩”?新野县“三理”室给出了答案:让群众遇事有地方说理、有“明白人”评理、有基层组织处理,“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绝大部分矛盾纠纷提前消解、就地化解,让调解走在信访前。
在“三国古城”河南新野县,全县286个村全部建立矛盾化解“三理”室,有“明白人”13500余人,实现了让群众有地方说理、有“明白人”评理、有基层组织处理,构建起农村矛盾化解“调访”的新格局。
“三理”室的主体由主持人、当事人、明白人、见证人四类人员组成,其中,“主持人”由“一村一干四警”爱民实践活动联村干警和乡村干部共同担任,“当事人”为矛盾纠纷的双方人员,“明白人”由本村阅历深、经验多、威信高的开明人士组成,“见证人”为矛盾纠纷涉及的基层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三理’室不仅提供了一个说理的地方,也让乡亲们之间多了一个沟通了解的平台。”
新野县新甸铺镇朱某为宅基地问题在网上频繁发抖音,并拨打12345,以此施压让村级妥协,且投诉人长期不在家,也未在村生活过,做工作难度大。村干在了解情况后,迅速向包村领导汇报。在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后,镇上迅速成立了由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城建所成立的工作专班,通过政策宣讲、正确引导,最终在形成信访前,将矛盾化解。
基层治理要高效,关键得大家一起使劲。新野县主动打破部门间的 “小圈子”,让县直、乡镇、村组干部等力量拧成 “一股绳”,抱着 “先调解再说”的共识,把治理资源用在刀刃上,攥紧拳头解难题。
效能升级,让治理暖在群众心
从“等着群众找上门”到“主动上门解难题”,“调访” 模式带来的不只是治理方式的改变,更是办事效率的实实在在提升,真正做到了 “高效能治理” 的核心 —— 让群众少跑腿、少烦心。
一位外地货车司机在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偶遇意外:正在给他的车装蔬菜的一位当地男子不慎摔下身亡,该男子未买人身意外险,家属、雇主、司机各有主张,眼看私下赔偿和解就要陷入拉锯战。就在这位外地司机忧心忡忡之际,一场令他印象深刻的调解有了结果:死者本人负30%责任,雇主负60%责任,司机负10%责任,雇主和司机按比例赔偿,协议顺利达成。
“调访是手段,高效解决群众难题才是目的。” 新野县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会继续把 “调访” 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个环节,通过优化机制、整合力量提升效能,让矛盾在基层就能高效化解,让公平正义就在群众 “家门口” 实现,真正做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如今的新野县,街头巷尾吵架的少了,笑脸多了。“调访” 这把激活基层治理的 “金钥匙”,正打开越来越多群众的 “舒心门”,铺就了一条基层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图/梁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