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吴忠市利通区的早茶店里已升腾起袅袅热气。银茶碗里的八宝茶甜香四溢,手抓羊肉蘸着蒜泥入口鲜嫩,油香饼刚从鏊子上取下,酥脆声响里混着食客的谈笑声 —— 这幅鲜活的画面,正是宁夏 “宁味千碗” 工程点亮夏日消费的生动缩影。
“以前我做的荞面搅团只给家里人吃,现在成了城里游客必点的‘土味招牌’!” 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的马秀兰阿姨,如今多了个 “乡村名厨”的头衔。在“宁味千碗”评选中,她凭借祖辈传下的搅团手艺脱颖而出,自家小院改造成的农家乐,周末常常要翻台三四次。而随着她家农家乐的火爆,周边的农户也跟着收益。前来“打卡”搅团的游客,会去附近的农田里体验采摘的乐趣,当地的农特产品也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带动了村里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像马秀兰这样的故事,正在宁夏乡村不断上演。“宁味千碗” 工程启动以来,已在全区挖掘评选出近百名乡村名厨,推出 800 余道特色农家菜。这些菜品并非凭空创造,而是从田间地头的寻常滋味中提炼而来:中卫的硒砂瓜炖盅,用当地特产西瓜搭配羊肉,清甜中和了油腻;石嘴山的沙葱包子,将戈壁滩的野菜变成舌尖美味;吴忠的羊杂碎,通过标准化制作流程,从街头小摊搬进了连锁餐厅。
这些特色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我们要的不是‘高大上’,而是‘土得掉渣’的地道味。” 自治区文旅厅负责人介绍,通过组织名厨培训、编写菜谱手册、统一包装推广等,这些 “妈妈的味道” 正升级为标准化、可复制的乡村美食 IP,带动全区 300 余个行政村发展餐饮民宿。
暮色中的隆德县红崖老巷子,暖锅的铜锅沿泛着亮光。当地非遗传承人张勤手起刀落,将洋芋、豆腐、粉条码成整齐的 “八卦阵”,再铺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这暖锅讲究‘五层八样’,底层是耐煮的洋芋,象征‘脚踏实地’,顶层的肉代表‘生活富足’,是咱六盘山区待客的最高礼仪。”许多游客专门为了体验这蕴含着当地文化的暖锅来到红崖老巷子,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感受这里的乡土风情,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让乡村旅游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更增添了文化体验的深度。
在 “宁味千碗” 的版图里,每一道菜都是打开地方文化的钥匙。工程不仅聚焦 “味觉”,更着力挖掘美食背后的历史记忆与非遗基因:吴忠早茶里藏着回族群众 “慢食” 的生活哲学,从盖碗茶的 “刮”“撇” 礼仪到一桌菜的 “干湿搭配”,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盐池的手抓羊肉,关联着游牧民族的饮食智慧,从选羊到煮制的 “三沸三凉” 技法,如今成了游客体验的 “必修课”。
为了让文化可感可及,各地还推出了“美食 + 非遗”体验活动。在银川市西夏区漫葡小镇,游客可以跟着师傅学做馓子,看非遗传承人用糖画勾勒宁夏风光;在青铜峡市黄河楼,“九大碗”宴席搭配着秦腔表演,让食客在举杯间感受黄河文化的厚重。这种“吃中有故事,品中有传承”的模式,让乡村美食从 “果腹之物” 变成了文旅融合的 “引流利器”,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让游客愿意停留更长时间,深入体验乡村的独特魅力。
傍晚的吴忠光耀美食街,是 “宁味千碗” 带动消费的典型样本。这条以早茶、烧烤为特色的街区,通过引入“宁夏老字号”美食工坊、设立“千碗菜品展示区”,日均客流量突破 2 万人次。经营羊杂碎店的王学明算了笔账:“以前单卖羊杂,一天流水不过 3000 元,现在搭配着非遗糖画、手工酸奶等‘千碗’周边产品,收入翻了两番。”
“宁味千碗” 的影响力早已超越餐桌。在政策推动下,各地将美食与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深度绑定:银川市推出 “早茶 + 黄河观光” 一日游,游客喝完早茶乘船游黄河,返程时带份枸杞糕点;吴忠市打造 “美食 + 民宿” 套餐,住农家院、学做手抓羊肉成了标配;固原市则把红梅杏、胡麻油等食材融入 “千碗” 菜品,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显著增长。
暑气渐浓,宁夏的乡村美食正散发着独特的清凉魅力。从吴忠早茶的烟火气到隆德暖锅的温情味,从六盘山的荞面香到黄河边的鱼鲜肥,“宁味千碗” 不仅盛满了地道的乡土滋味,更盛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当一碗碗带着温度的美食端上桌,唤醒的不仅是食客的味蕾,更是宁夏乡村消费的无限活力。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