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好民族团结方程式 绘就青春中国同心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3 16:2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23 16:2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学院“数理筑基,同心筑梦”实践团赴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边疆行”主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五个认同”,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建设中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窗口,7月15日,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学院“数理筑基,同心筑梦”实践团前往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边疆行”主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施“红色铸魂育人工程”“蓝色科研筑基工程”“青色文化弘扬工程”,探访历史文化遗迹、重温红色革命记忆、深入戍边一线、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校际交流等多种形式,切身感受青春萝北的发展脉动与民族团结的蓬勃生机,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校党委统战部、校党委学工部民族办、理学院领导老师出席实践团出征仪式

界江戍边行

在江河交融中体悟新时代戍边精神

踏访“抗联密营迹”,在界江烽火中追寻铁血忠魂。7月15日,团队前往萝北县太平沟乡兴东村,实地探访以“崔家大车店”为掩护点,崔家地营、荆家渔沟、孙家菜园“三家窝棚”为联络点的抗联地下交通联络站,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活动,在追寻革命足迹中汲取奋进力量。作为边境抗联联络点,交通站曾掩护赵尚志将军渡江奔赴苏联会商抗日事宜。

“站在这里聆听这些故事,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黑龙江省“青马工程”优秀学员、该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胡百超深情说到:“作为‘青马工程’学员,我们不仅要当好红色故事的聆听者,更要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用专业所学服务乡村振兴,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我们的奋斗征程!”

行走“边防巡逻路”,用青春足迹丈量边疆热土。团队与萝北县名山学校少数民族师生一同沿着界江边防巡逻路线,实地感受戍边官兵的日常。

师生们顶着烈日,沿着蜿蜒的边境线徒步,亲身体验一线戍边人日复一日的艰辛跋涉与风雨无阻的忠诚守望。当界碑在望,同学们纷纷表示:“亲手触摸界碑,才真正懂得何为寸土不让。我们每个民族都是国土的守护者,将来也能为智慧边防贡献力量!”

在名山界碑前,全体党员面向党旗,由团队指导教师孙国宇领誓,重温入党誓词,界江的浪涛声与铮铮誓言交织回荡在边境线上。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也庄严宣誓,表达“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名山学校少数民族学生说到:“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明白,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密不可分,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祖国边疆。”

探秘“界江流域图”,在文明长河触摸民族团结魂。沿着奔涌不息的界江前行,团队来到名山岛上的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针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状况开展实地调研。

团队听取了工作人员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统工艺的保护现状和发展创新情况介绍,重点考察了少数民族文物展区,通过观摩鱼皮制作技艺、桦皮船等特色展品,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校党委学工部民族办副主任、团队指导教师刘元昊在参观后说到:“这些珍贵的文物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他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在实地调研中增强“五个认同”。

教育兴边行

在薪火相传中书写边疆朋辈育人新篇

带着知识来,大中小一体化“科技思政课”播撒精神火种。团队先后深入萝北县第一小学、萝北县高级中学,与老师、同学们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并为千余名师生讲授“科技思政课”。

哈尔滨理工大学数学系博士李佳兴面向200余名高三毕业班学生讲述一名理学博士的成长历程。作为学校A类博士人才引进,她在博士期间发表19篇学术论文(15篇SCI论文)、6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已落地转化),她的成长经历让在座的高中生们连连惊叹。“保持好奇,把每一道题都当成一次小探险;保持耐心,把每一次失误都当成进步的台阶;保持信心,相信自己的汗水终会开花结果。”李佳兴博士用三句话勉励在场学生,不少同学表示,要以李博士为榜样,在未来的学习中培养科研兴趣,提升创新能力。

物理系博士李婷以《“声”披万物:生命和科学》为题,分别面向萝北县第一小学和萝北县高级中学开展物理学科宣讲。她用身边的例子为切入点,让抽象的数理知识在互动体验中变得鲜活可感。“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藏在说话、唱歌、甚至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里。”校党委学工部民族办辅导员、团队指导教师孟立伟说到。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服务地方教育的生动实践,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让数理之美在童真童趣中悄然绽放。

李婷博士为萝北县第一小学师生分享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李婷博士为萝北县高级中学师生作物理学科学术分享

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优秀团队”大珩宣讲团成员郭凯旋为萝北县第一小学的同学们讲述哈尔滨理工大学老校长王大珩院士一生与光同行的经历。郭凯旋循着王大珩先生的人生轨迹,用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述他在动荡岁月中坚守理想的故事,分享他在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的历程,展现他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博大胸怀。与会的小朋友们纷纷立志要学习并传承科学家精神,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这些纯真的心愿汇聚成传承的力量,让科学家精神在少年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大珩宣讲团郭凯旋为萝北县第一小学师生宣讲“科学家精神”

带着使命走,校地共建谱写新时代跨区域育人新篇。团队深入萝北县朝鲜族学校,先后走访了教学楼、活动室等场所,亲身感受了学校在传承朝鲜族优秀文化、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理工心语”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王冰代表理学院团委与萝北县朝鲜族学校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双方在理想信念教育、数理科普、心理健康三大方面达成共建协议,为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全方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边疆地区的实际需求在这里精准对接,让‘大思政课’从校园课堂延伸到祖国边疆,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城市与乡村、高校与基层的‘三维贯通’。”校党委学工部民族办副主任、“石榴籽”工作室负责人刘元昊说到。

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理工心语”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王冰与萝北县朝鲜族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林国峰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在共青团萝北县委会议室内,团县委副书记郝秀龙向与会师生介绍了萝北县的基本县情、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在推动乡村振兴、青年发展方面的规划和需求。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理工心语”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王冰与郝秀龙签署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并为基地授牌。萝北县委副书记任佳伟对实践团队寄予厚望,在慰问团队时对全体师生说到:“此次共建是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与地方共青团组织优势的重要举措,期待校地双方以此次合作为契机,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的新模式,让青春之花在助力萝北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绚丽绽放。”

萝北县委副书记任佳伟慰问理学院实践团

哈尔滨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冰与共青团萝北县委副书记郝秀龙签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并为基地揭牌

文脉润边行

垦荒精神与民族技艺的当代传承

犁铧生辉,“垦荒史诗”镌刻青春。团队与萝北县第四小学的师生们一同前往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深入调研青年志愿垦荒历史,感悟艰苦奋斗精神。团队成员与小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小学生们讲解垦荒历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垦荒精神的内涵。

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农具、一段段珍贵的影像,生动再现了当年青年垦荒队员战天斗地、开荒拓土的壮举。“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以垦荒前辈为榜样,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智慧与力量。”该院2023级本科生、来自五九七农场的陈頔说到。

稻浪千重,“大地艺术”跃然田间。盛夏的共青农场,万顷良田如绿色棋盘铺展至天际。今年是青年志愿垦荒70周年暨共青农场建场70周年,团队深入共青农场稻田腹地,近距离观赏以稻为“笔”、以田为“纸”的稻田艺术,感受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的创新魅力。

“以前种地是为了温饱,现在种地还能‘种风景’‘种文化’,”该院2023级本科生王瀚程负责实践活动的摄影记录工作。看到稻田画后,他急忙举起手中的相机,留下这些震撼的影像。

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共青农场优质水稻品种,充分发挥数理学科专业优势,结合自身在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算法优化等方面的知识,就如何利用数学工具优化种植结构、运用物理原理改进农机效率、通过数据建模提升产量预测精度等议题与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为农场智慧农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让学子们切身感受到数理知识在广袤黑土地上蕴藏的巨大应用价值。该院2023级本科生刘一航说到:“这里的农民不仅是生产者,更是大地艺术家,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了新生机。”

匠心传承,“民族技艺”焕发新生。在萝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琳琅满目的展品沉浸式生动再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团队围绕朝鲜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现状展开深度调研,详细记录了少数民族农耕文化、饮食习俗、语言文字等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情况。此次调研为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民族学研究资料,也为完善边疆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在非遗工坊内,团队成员与身着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学生围坐一堂,共同体验手工团扇制作非遗技艺。工作人员娴熟地演示了选竹制骨、裱糊扇面、彩绘装饰等传统工序,学员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相互协作,在欢声笑语中,一柄柄兼具传统韵味与民族特色的团扇渐次成型。“本次活动不仅让非遗技艺在青少年手中获得新生,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了民族团结,展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该院2024级本科生姜美冰举起手中的团扇说到。

实践团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制作非遗团扇

从校园课堂到边疆一线的空间跨越,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悟的认知跨越,从个体成长到服务社会的价值跨越,本次萝北之行,团队以“行走的思政课”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与边疆建设的青春乐章。

“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镌刻在界碑上的忠诚、流淌在垦荒岁月里的奉献、绽放于非遗传承中的匠心。”该院2023级本科生、团队队长霍胜总结道。本次实践累计开展20余次主题活动,形成高水平调研报告2份,建立校地共建基地2个,录制团属实景思政课和微团课、微电影5部,辐射影响边疆师生2000余人,真正实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目标。

“当我们用脚步丈量边疆热土,用双手触摸民族文脉,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已从书本上的文字,化作心中澎湃的力量。”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团队指导教师王冰在总结座谈会上深情寄语。

理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让青春在解好民族团结这个“时代方程式”的实践中,绘就更加绚丽的青春中国同心圆!(图片由孙国宇,胡百超提供)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