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深处暑意浓,烟田管护正当时。7月20日清晨,竹溪县桃源乡的千亩烟田上空,几架植保无人机划破晨雾,在技术人员的精准操控下低空巡航,细密的药液如甘霖般均匀洒落。烟农廖德喜蹲在田埂边,轻抚着油绿的烟株叶片,看着屏幕上实时更新的作业轨迹,感慨道:“过去人工喷药弯腰弓背一整天,现在科技手段两分钟搞定一亩地,烟草局把现代化种烟的福气送到了咱山里人手上!”
这场科技与农情的深度交融,正是竹溪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践行“我为烟农办实事”宗旨,以技术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今天,竹溪县烟草专卖局从(营销部)聚焦山区烟农“急难愁盼”,将无人机飞防技术引入传统烟叶生产,用科技力量破解山地农业管护难题,让民生服务的温度在千亩烟田间持续升温。
无人机正在烟田里作业
破局:科技之手解山乡之困
竹溪县作为秦巴山区重要的烟叶产区,2万余亩烟田多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的山地丘陵间。“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曾让烟叶管护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以前最怕病虫害防治,雇三五个劳力一整天也喷不完十亩地,遇上陡坡地块,人站不稳还容易踩坏烟株。”从事烟叶种植15年的向坝乡烟农李宗林回忆,高温季节人工喷药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农药接触性中毒风险,每年因管护不及时造成的损失占总产量的5%-8%。
群众的痛点就是工作的着力点。竹溪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在深入调研烟区生产实际后,将无人机飞防技术列为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通过“技术引进+本土适配”模式,携手竹溪县桃花源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飞防团队,定制符合山地特点的作业参数。利用无人机最新技术,通过“地形跟随+断点续飞”功能,确保无人机在坡度25度以下的地块都能实现精准作业,彻底改变了山区烟农“望烟兴叹”的历史。
桃花源烟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飞防服务
提质:智能作业显科技之力
“我们建立了‘监测-预警-防治’闭环体系,通过病虫害监测点采集数据,由飞防团队制定防治方案,再由无人机按标准化流程执行。”县烟草专卖局烟叶生产办公室主任王勇介绍,无人机搭载的毫米波雷达能穿透烟株冠层,精准识别病虫害聚集区,实现靶向施药,较传统方式农药利用率提升40%,防治效果提高至92%以上。
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不止于效率提升。在作业现场看到,无人机喷施的药液雾化粒径控制在80-150微米,既能附着在叶片正反两面,又不会形成径流浪费。“每亩地农药用量从过去的300毫升减到240毫升,人工成本从120元降到不足30元。”王勇算了一笔账,全县2万余亩烟田通过飞防技术,每年可减少农药使用量近1.2吨,为烟农节约成本超200万元。
竹溪县向坝乡烟叶长势
为确保技术落地见效,县烟草专卖局联合周边飞防团队开展“科技下沉”行动,组织专业技术员分片包联烟区,累计开展无人机操作、病虫害识别等培训12场次,培养出9名懂技术、会操作的“烟田飞手”,构建起“专业团队+本土骨干”的服务网络。
暖心:民生服务筑振兴之基
“烟草局不仅送技术,更送来了定心丸。”今年,竹溪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将飞防服务纳入“我为烟农办实事”清单,实行“零费用申请、全流程跟踪”服务模式,烟农提交需求后,48小时内即可安排作业,让科技服务真正“接地气、暖民心”。
在推动技术普惠的同时,竹溪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更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将飞防技术产生的节本增效部分,按比例反哺烟农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技术赋能-效益提升-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县已规划基本烟田超5万亩,烟叶产业成为带动山区群众增收的“黄金产业”,2024年烟农户均种烟收入达15.7万元,较2019年增长71.2%。
烟农刘厚琼新建的密集烤房
竹溪县职业烟农培训会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赋能,更需要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竹溪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科技+服务”模式,在无人机飞防基础上,推广烟叶智能烘烤、土壤墒情监测等技术,让现代化农业技术在秦巴山区结出更多惠民硕果,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基层力量。如今,穿行在竹溪烟田的无人机,不仅播撒着丰收的希望,更书写着科技兴农、服务为民的生动答卷。(图片由 张自豪 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