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10日,通锡高速海门至通州段工程(简称南通绕城高速项目)已通车6个月,车流量累计突破63万辆车次,日均承载着超3500辆车次的通行需求,将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等关键节点紧密串联,途径11镇30村,成为长三角交通网中跳动的“活力脉搏”。
南通绕城高速项目全长65.4公里,是江苏省“十五射六纵十横”高速公路网重要城市环线的组成部分,上跨G345、宁启铁路等国道及铁路干线,下穿北沿江高速铁路、越通吕运河等干线与航道。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镶嵌在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版图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由中建三局承建的南通绕城高速公路项目一工区,由南向北,起自海门区沿江高等级公路,止于海门和通州交界处,主线全长16.198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20公里/小时。项目团队全力奋战1550天,于2025年1月正式通车!
以快制胜:江海之畔“架起通途”
“工期就是军令状!”2021年深秋,项目经理徐向延率领团队正式开工。工程的全线内需架设21座桥梁,其中跨G40高速、跨通启运河特大桥及海门市区高架桥施工段是项目建设推进中的“三座大山”。“预制梁板体量大,运输线路长,制梁周期紧,三处关键点必须同步推进!”徐向延强调。为此,团队采用“先主体、后附属;保重点、促一般”的策略,优先打通架梁通道,桥台施工与路基回填紧密配合,为后续作业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这又对预制梁场制梁速度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为控制梁板制架平衡,项目部编制了梁板总体制存架计划,以梁板制架为主线,统筹安排各桥下部结构施工顺序,为梁板架设提供充足的工作面,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梁板制架计划进行调整,出现偏差时采取“三天一计划、三天一总结、三天一纠偏”的措施,有效保证梁板制架工作正常开展。
梁场负责人李科中回忆道:“施工进入最高峰阶段时,我们基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大家都铆足了劲,全力保障梁场制存架的平衡,高峰期时每日生产6片梁、架设5片梁。”在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高架桥架梁施工按下了“快进键”,海门主线高架桥架梁施工较计划进度提前12天完成,跨G40钢箱梁架设、通启运河特大桥悬浇梁施工较总体计划提前3个月完成,有效保证总体工期进度。
1550天的奋战中,项目团队在全线生产劳动竞赛中11次连获第一,获评江苏省“交通强省”劳动竞赛优秀集体荣誉称号。
智绘经纬:科技点亮“最强大脑”
走进项目指挥中心,一块巨型电子沙盘跃入眼帘。BIM建模的3D路网上,红绿灯般的闪烁点实时标注着施工进度。“这是本工程的‘数字孪生’,相当于数字大脑。”总工程师田继源控制鼠标轻点屏幕,一座虚拟桥梁瞬间“解剖”,钢筋密度、混凝土标号一目了然,每一段点开都可以看到实时施工进程。
作为中建集团承担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5G智慧建造”试点任务依托工程,项目设立了全国首家项目级工程管理指挥中心,以BIM+GIS+IOT+UAV为基础架构,搭建了“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综合平台”。
智慧梁场便是其中的“超级助手”,通过1个管理平台,加1个指挥监控中心,再集成安全、材料、质量等N个管理板块的“1+1+N”综合平台,为梁场生产装上了“智慧中枢”。实现梁场制存架计划智能排布、工单派发质量溯源、平面调度、智能喷淋养护等管理。推进高速公路生产管理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智慧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效率,更让质量管控精准到毫米级,建立起质量“数据基因库”。每片梁制成后,都会被赋予专属二维码,一键扫码即可追溯全流程数据,从搅拌站到智能张拉,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纤毫毕现”。“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周期长、项目线路长、资料多,以前找监理签字得跑6公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如今资料员只需将相关资料上传系统,点几下鼠标便能完成流程,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资料员罗慧笑着说。
据了解,项目部在建设周期内,依托智慧建造施工管理体系,申报了25项专利,授权14项,登记7项软件著作权。获两项国家级微创新成果。《基于数字孪生的高速公路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及配套装备研发与应用》研究,获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心换情:匠心绘就“绿色画卷”
驱车行驶在已完工的公路沿线,一幅生态与人文交织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边坡上,各色小花随风轻舞,似灵动的精灵;格栅网下,草籽早已抽芽,嫩绿的草叶上露珠闪烁,路基边坡绿茵丛丛,入眼皆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大片绿色。“修路不是‘剃光头’,我们要边建边绿。”安全工程师刘流俯身拨开草帘,话语中满是对绿色的执着。
项目部独创“水稳便道+草籽覆盖”工艺,施工便道采用水稳摊铺、沥青封层,路基填筑时用格栅网固定,防止雨水冲刷破坏路基,还在1m及以上路基边坡播撒草籽、覆盖草帘,连排水沟都种上了菖蒲。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施工扬尘减少了90%,更打造出“边建边绿,移步换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
沿线村民李大姐感慨道:“以前路过工地捂鼻子,现在带孩子来看花。”自2021年进场以来,绿色理念贯穿施工全周期,项目部连续两年获评江苏省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建设“示范工程”荣誉,真正做到了路通到哪里,绿意就跟到哪里。
而在这绿色通途的背后,是项目部与百姓紧密相连的动人故事。“多交流,聚人心,拧成一股绳,才能其利断金。”项目党支部书记史旺升的办公室内,整齐摆放着6面村民送的锦旗,见证着这份深厚情谊。
在史旺升的带领下,项目党支部积极对接当地16个村镇、沿线派出所及“一路三方”等部门。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积极行动,持续开展为沿线居民修葺房屋、清理道路障碍、清扫垃圾、疏通沟渠水系等义务活动。同时,连续3年组织慈善捐助、爱心助农、夏送清凉、冬暖慰问等暖心帮扶活动。村民们从抵触变为支持,甚至主动参与项目应急演练等活动,亲身体验“路通百业兴”。
通过积极沟通、为群众办实事,为征拆矛盾化解打下坚实基础,顺利推进了施工全线634户民居搬迁、92处非居搬迁、488处杆管线迁改。项目团队先后获评南通市“工人先锋号”、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如今,这条“大道”已串联起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等重要城市节点,更串联起沿线居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属地注入强劲动能。(图片由 沈雯 高娇婷 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