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22时,中海苏州超塔项目完成重大建设节点,主楼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全部圆满完成。此次浇筑历经60小时,一次性连续浇筑混凝土25300立方,平均每小时浇筑421立方,单小时最高方量达540立方,底板钢筋总量3600吨,标志着这座苏州城市新地标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拔节生长”的关键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现代都市形象与国际竞争力。
中海苏州超塔项目主楼底板浇筑现场
据悉,该项目由中海地产开发建设,中建一局承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41.27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集餐饮服务、商务办公、高端居住及城市观光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吸引高端企业与人才集聚,为苏州区域经济发展增添动能。
中海苏州超塔项目效果图
攻坚世界级难题,铸就“超级地基”品质典范
本次浇筑的底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堪称工程界的“超级地基”。底板普遍厚度4.5米,局部最厚处达8.05米,为苏州在建工程之最;采用C50P10高强度抗渗混凝土,裂缝控制堪称世界级难题。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创新应用多项技术确保品质:一是立体浇筑保高效。投入2套大型溜槽加5台天泵组成“立体浇筑网”,科学调度150辆混凝土罐车24小时不间断接力运输,确保超大体量混凝土的连续、高效、均匀供应与浇筑;二是智能建造提精度。采用整平机器人和压光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有效解决超大面积混凝土收面的精度控制难题,保障了基础平面的施工质量;三是智慧监测控风险。搭建智能温控和应变监测系统,对浇筑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场和应力变化进行实时、精准监测,配合科学的养护措施,形成“里应外合”的主动防御体系,有效防范有害裂缝产生。
中海苏州超塔项目主楼底板夜间施工
科技赋能,打造“零碳建造”智慧工地
项目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和智能建造理念,在人员安全立体防护方面, 应用“星璇”项目履职管理系统,实现人员精准立体定位与应急状态下的一键调度,显著提升管理人员及一线作业人员500余人的安全保障水平;全程数字精益管控,依托LINKER智慧工地平台,对混凝土运输路线、大型设备,运行状态、环境指标等关键要素进行全程数字化监控与智能调度,运输车辆通行效率提升30%,实现建造过程的可视化、精细化管理。
中建一局“星璇”项目履职管理系统
和谐共建,彰显央企责任担当
项目地处城市核心区,毗邻苏州中心及周边成熟社区。为确保浇筑期间施工与社区和谐共处,项目团队精心实施“三降噪”绿色施工措施,一是场外组织防拥堵。在苏州交警部门及园区规建委等部门的协助下,提前发布交通出行提示,设置专用混凝土罐车候车区,杜绝车辆占道鸣笛扰民;二是场内管控降噪音。严格限定场内车速,选用低噪音泵送设备,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噪音;三是提前沟通解民忧。依法依规提前办理夜间施工许可,在附近小区周边张贴公示,并组建专门的民忧应急响应小组,确保信息畅通、响应迅速,服务城市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中海苏州超塔项目周边情况
中海苏州超塔主楼底板的圆满浇筑,不仅为这座城市新地标的最终落成奠定坚实基础,更彰显中建一局在建筑领域的强大科技实力、卓越组织协调能力和智慧建造水平,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群贡献智慧与力量。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树立中国在全球建筑领域的新标杆。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