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全是问题,走进乡村调研全是答案。”这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颜廷武教授在暑期调研出征仪式上反复挂在嘴上的一句话,道出了扎根基层开展乡村调研的深刻意蕴。
7月10日起,颜廷武带领由博士、硕士及本科生组成的28人调研团队,分四组奔赴荆门市沙洋县、东宝区及荆州市公安县、洪湖市等地,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多元方式,聚焦社会化服务、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化生产等重要主题,深入探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
短短数日,团队足迹遍布20个乡镇、40个行政村,累计发放问卷1200余份,广泛访谈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基层治理组织代表,为有效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积累了宝贵的一手数据与鲜活的实践案例。
融合赋能:社会化服务激活“耕”新动力
在公安县杨家厂镇长江村,调研组见证了一套覆盖“灌、耕、防、收”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何将传统农耕带入现代轨道:依托长江水资源构建的“四级灌溉系统”实现“村组自治+精准灌溉”;村委携手鹏宇水稻专业合作社运营农机服务平台,从旋耕、播种、打药到收割实现“一条龙”,无人机、收割机“随叫随到”,构建起“人在外、田能种”的轻型农业新生态。
服务的生命力,更体现在其规范性与普惠性。服务价目表常年公示于村委橱窗:油菜小麦旋耕+播种60元/亩、水稻收割90元/亩、无人机打药8元/次……明码标价、公开透明,实实在在让农户“省钱、省力、省心”。合作社还创新推出“预缴+收后结算”机制,缓解农户资金压力。据测算,签约农户每年可节省生产成本150-220元/亩。
无独有偶。沙洋县作为“按户连片耕种”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发源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推广“五统一分”服务机制:统一购种购肥、统一机械作业、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销售,同时保留农户自主经营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将服务与治理相结合,有效破解了“小田制约、大田难管”的难题。据了解,该模式已覆盖全县14个镇区、36个村,服务50亩以上种植大户超5000户,耕地面积达82万亩,占全县近半。由“地不愿种”变为“地不够种”,成为沙洋乡村的鲜明写照。
数智加持: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农业“新底座”
在东宝区八角村,一场别开生面的“赶大集”活动正在火热举行。村党支部书记王梅一边吆喝、一边直播,30余种带着泥土芬芳的农特产品,通过快手直播平台走出村头,销往全国各地。线下集市的烟火气与线上直播的新业态交相辉映,不仅为村民打开了增收新渠道,更让传统农业插上了“云端翅膀”。
调研组发现,东宝区多个村落已经形成“集中种植+品牌塑造+电商销售”的数字化融合路径。规模化种植为农特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支撑,而电商平台的品牌化运营则打通了从田间到舌尖的全链条,使优质农产品溢价能力显著提升。这种“田间连云端”的模式,正成为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而在洪湖市,农业数字化正逐步向小农户普及。峰口镇洪卫村村民雷习松告诉调研组:“现在整地、打药、播种、收割都有专人服务,一个电话就能解决,整地播种不到一天,收割半天都用不了。”这背后,是镇域社会化服务平台搭建的数字化调度网络,通过村级枢纽统一协调作业,实现了“服务进田、农民解放”。
在曹市镇向红村,村民张光论经营的52亩高标准农田里,数字化应用场景随处可见:无人机施肥、智能灌溉作业、绿色优质品种搭配数字化管理系统……,这套“智慧种植方案”让每亩产量稳定在1700斤左右。“我愿意尝试这些‘新家伙’,因为它确实能省人力、提效率。”张光论的感慨道出了农户心态的转变——从最初的“技术围观者”到如今的“主动采纳者”,数智农业的根,正扎进田间。
生态共生:绿色生产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沙洋县,稻虾共作模式正实现从“有沟有壑”到“无沟高产”的跨越,从简单轮作向“生态循环”的深度升级:通过整田平沟、统一灌排、轮作轮养的科学方式,既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又引入微生态制剂与生物防治技术,成功达成“减排、治污、保产”的三重目标。
“稻谷多收一两百斤,小龙虾也能卖好价钱。”当地种植户表示,一田多收、绿色高效的愿景,已然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如今的沙洋,不仅稻田更整洁、产出更可观,生态环境也更加友好,正绘制出绿色农业的“沙洋样板”。
在东宝区仙居乡,秸秆还田、轮作休耕、有机肥施用等生态举措得到广泛推行,绿色种植方式逐步取代传统耕作模式。当地生态农场负责人介绍:“我们推行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双丰收,每亩增收近千元。”与此同时,无人机植保、生物防控等绿色技术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加速推广,既显著降低农药使用量,又有效提高作物抗性,为农田生态筑起坚实屏障。
不过,调研组也注意到,绿色生产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技术接受度有限、绿色认证门槛高、成本补贴机制尚待健全。如何在“愿意种”和“能种好”之间架起政策与服务的畅通桥梁,仍是各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结语:走进乡村,读懂“三农”
为期一周的调研虽短,却让参与师生真切触摸到荆楚大地农业变革的强劲脉搏:广袤田野间,农业正悄然经历从碎片化经营到组织化发展、从经验农耕到数据驱动、从高投入高污染到绿色低碳循环的深刻蜕变。
沙洋调研分队队长、2023级博士研究生包雪玲感慨道:“脚踩泥土,才能了解农业;深入乡村,才能读懂中国。”这次调研不仅生动记录了转型期中国农业的鲜活图景,更让青年学子在与土地的对话中厚植了“三农情怀”。接下来,团队将围绕调研成果撰写科研论文及专题报告,进一步为政策研究、地方实践与乡村振兴持续贡献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图片由黄雅姿 李静雯 张家欣 张连昊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