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程满载,钢铁驼队拉动的双向繁荣密码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1 14:4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21 14: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白俄罗斯的锯材从二连浩特口岸入境,当德国轿车16天抵达重庆,当哈萨克斯坦的面粉直抵西安超市货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的背后,回程班列正以越来越密的频次、越来越丰的品类,书写着“钢铁驼队”双向奔涌的新篇章。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正以“硬联通”撬动“软联通”,让“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做越大,让双向开放的红利越聚越浓。

铁脉提速,从“海运慢道”到“陆运快线”的时效革命。中欧班列的回程奇迹,始于铁路对时空距离的重塑。在江西赣州,俄罗斯木材经中欧班列14天直达,较传统海运缩短25天,综合物流成本降低18%;在重庆,德国轿车通过“渝新欧”班列16天抵港,较海运节省近20天;在西安,哈萨克斯坦面粉依托“门到门”运输,从海外仓库到国内货架仅需“推着小板车”的距离。这些数据背后,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持续创新。从郑州的“一日一图”动态调度,到重庆的“定制化铁箱”装载方案,再到西安的专用线直连厂区,铁路以“硬核”技术打破“内陆必慢”的偏见,让“陆运比海运更快”成为现实。铁路正在用“钢铁轨道”画出全球供应链的“最短半径”。

铁路赋能,从“单一运输”到“全链协同”的生态重塑。中欧班列的回程货箱,装的是原料,载的是产业。在赣州南康,1600列中欧班列不仅运回云杉、冷杉,更催生出一个产值超2800亿元的家具产业集群——1万家企业、50万从业人员,从木材交易到智能制造,从设计研发到跨境配送,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闭环。这背后,是铁路与产业的深度耦合,班列的稳定运力让企业敢于布局智能化生产线,而产业的集聚又反哺班列货源,2024年南康家具海外订单超50亿元,形成“运得越多、产得越旺”的良性循环。

班列惠民,从“天涯海角”到“触手可及”的生活变迁。中欧班列的回程故事,最终写在老百姓的购物车里。在郑州东站,1000平方米的进口商品超市里,德国牛奶、法国红酒、意大利咖啡豆“同城同质同价”,日均12万人次的旅客在这里实现“候车购全球”;在西安社区,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做成油泼面,“丝路风味”从餐桌走进日常;在重庆4S店,消费者试驾的德国轿车,16天前还在欧洲工厂——这些场景印证着一个事实:铁路不仅是“大宗货物的搬运工”,更是“民生福祉的传递者”。这种变迁背后,是铁路服务的贴心服务。当进口商品从“稀罕物”变成“家常菜”,班列已超越物流工具的意义,成为连接中外生活的“便民桥”。

驼队连心,从“货物往来”到“命运与共”的丝路新篇。中欧班列的铁轨上,流动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信任与机遇。哈萨克斯坦农场主鲍尔江不再愁粮食销路,150万亩闲置土地因“订单农业”焕发活力;德国汽车企业将最新车型通过班列快速投放中国市场,共享14亿人的大市场红利;南康家具走进19国,让“中国制造”与欧洲设计碰撞出新火花。这种“双向奔赴”,正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铁路不仅运送货物,更输出中国方案。赣州的“港口+保税+跨境”模式、西安的“门到门”运输标准、重庆的智能化物流管理,正在成为国际物流的新标杆。

从“驼铃悠扬”到“铁笛长鸣”,中欧班列回程班列的每一公里,都在续写新时代的丝路传奇。当钢铁轨道跨越欧亚大陆,当回程货箱装满合作共赢的希望,这支“钢铁驼队”早已超越运输工具的范畴,成为联通世界的“经济大动脉”、惠及民生的“幸福连接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友谊新桥梁”,让双向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让共同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陈亚 刘彪)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