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如期而至。为让八方游客便捷奔赴这场民族盛会,铁路部门精准对接出行需求,增开成都至西昌方向4对动车及1对普速旅客列车,用畅通的轨道架起通往节庆盛宴的桥梁。
铁路部门在火把节期间的运力调配,不仅是对群众出行需求的贴心回应,更以“快速度”点燃了西昌经济、文化、交通融合发展的“新火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动车织就经济线,激活消费新引擎。曾几何时,交通不便让大凉山的独特风情“藏在深闺”。如今,动车3小时直达的便利,彻底打破了时空阻隔。火把节期间,西昌的酒店民宿“一房难求”,彝族特色餐饮门店排起长龙,荞麦饼、坨坨肉等美食通过游客朋友圈“香飘千里”;彝族刺绣工艺品店铺客流不断,非遗文化借助动车“快车道”火爆出圈。动车不仅带来了“流量”,更将其转化为“留量”,让当地群众在节庆经济中实实在在增收,激活了大凉山文旅经济的一池春水。
双语服务架金桥,文化交融显深度。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璀璨瑰宝,而动车则成了串联文化与大众的纽带。列车上的双语播报、文化活动,让旅客未至西昌先沐彝风;抵达后,来自各地的游客与彝族同胞共跳达体舞、共举火把,在欢声笑语中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动车往返间,彝族的火把文化、服饰艺术、民俗故事顺着铁轨“走出去”,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也借此“走进来”,不同民族在交流中相知相融,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共同发展中愈发绚烂。
轨道延伸向未来,共绘发展新图景。动车驰骋大凉山,是当地群众多年的期盼,更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务实之举。新成昆铁路开通后,大凉山融入成都“3小时经济圈”,“复兴号”的“快”与“慢火车”的“稳”相辅相成,既满足高效出行需求,又保留普惠民生温度。火把节火爆背后,是交通网络完善带来的长远机遇,当地旅游业从“节庆热”迈向“常年旺”,特色产业因人才、资源流动而升级。铁路延伸的轨迹,正为彝族聚居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从火把节的临时运力调配,到日常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铁路始终在为经济发展“铺路搭桥”。一列列驰骋的动车,正让大凉山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在祖国西南大地上绘就一幅各民族共同繁荣、美美与共的壮丽画卷。(仁青祝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