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发白了……”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确保老年生活的尊严与质量,成为亟待解答的时代课题。
在这个暑期,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青年们秉持财经报国理念,踏上了“中国养老长护险”的探索之旅,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贡献青春力量。中财大青年聚焦“养老之问”,解锁长护险“养老密码”,去问、去听、去丈量“保单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在制度与生活之间,为未来撑起一块更稳妥的垫板。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报国青年力行”2025 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青春强国行”专题实践项目,专题项目由保险学院承办,旨在立足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知识,组织青年学子深入保险行业一线,围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核心领域,直击行业前沿,助力青年学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深化专业认知,锻造金融报国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图1:实践团队启程
一、调研启程:当青春脚步叩响“老有所护”命题
今年暑期,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银龄护航”实践团队深入新华保险等企业与养老机构,以青年视角解剖长护险“叫好不叫座”的深层矛盾。这支由保险、金融、大数据等多专业学子组成的队伍,正尝试在“长护险保单”与“银发需求”间架设理解之桥。
二、痛点直击:三组镜头下的长护险显示困境
镜头一:保单条款遇上“老花镜”
信息不对称、操作障碍……队员周夏瑶在社区访谈中屡见揪心场景。当专业术语密集的保单遭遇认知衰退,信息鸿沟直接阻断参保意愿。老人手持保单的困惑神情,成为“最后一公里梗阻”的生动注脚。
图2:实践队员开展长护险调研
镜头二:支付能力撞上“精算红线”
调研显示:多数老人年保费承受力低于市场产品门槛。队员张心璐在需求端的调研中“读懂了老人们的顾虑与无奈,读懂了长护险推广的不易”。“账本困境”背后是严酷的精算现实——长护险赔付周期长、高龄风险陡增,迫使险企设置“保障起付点”。当老人微薄的支付线紧贴险企生存线,有效需求就被拦在门外。
图3:实践团队赴保险公司开展业务调研
镜头三:护理需求困于“认知迷雾”
数据分析组队员赵婧婷发现惊人错位:最需要长护险的失能老人群体,信息获取渠道反而最匮乏,这种供需信息错配加剧了制度落地难。
“从政策的细化落实,从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到护理服务体系的规范,再到公众认知的提升”,队员李亚琛提出,每一环节都很重要,作为青年的我们,更应该怀揣着经世致用的抱负,用努力为“银龄们”护航。
三、破局实验:青年方案破局三重矛盾
作为中央财经大学的青年力量,银龄护航队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与深度访谈,立体解剖“支付意愿”与“承保门槛”的形成机制。通过实地走访、问卷、企业访谈,收集一手数据,探索政府补贴引导、税优激励创新、社保商保深度协同、普惠型产品分层设计等路径,寻求降低“保障起付点”、提升“支付能力、意愿”的可行方案,为构建“负担得起、值得信赖” 的多层次护理保障体系贡献青年智慧与社会化方案。正如队员杨静怡所说,当一位失能老人因智能床垫避免坠床风险,保险才真正实现了从数字到温度的跨越。
从社区账本到精算模型,从养老院需求到险企痛点——银龄护航队以青年视角,丈量“支付”与“保障”的距离,为“老有所护”架设跨越经济鸿沟的新桥梁。
四、青春手记:保单背后的生命重量
在老人的问卷访谈之后,队员乔煜熹感悟到“我忽然开始认真地一一给自己填了一遍问卷”,在财务测算之外,我们更触摸到制度的人本内核——那份叫“长期护理保险”的东西,落到生活里是“一个人老去时能否站稳的最后几步路”。正如队员殷子桐所说,我们丈量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制度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图片由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