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垫耘乡兴,丹乡筑梦”乡村振兴促进团师生奔赴垫江县大石乡大石村,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刻理解社会现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农耕文化启新程,青春学子助振兴
为了更好的体验当地农耕文化,理解大石村的文化振兴历程,实践团成员来到大石村罗家坪参观农耕文化墙和明清时期的石碾场,开展一场直接与历史的对话,村委书记向大家介绍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整治门湾等地的阶沿、水沟,修建特色条石路、休闲广场等设施,保护清朝时期的石碾场,打造了历史文化墙等成果。
在村委书记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农耕文化墙。文化墙内嵌有上世纪的诸多老物件,像石磨盘、黑白电视机、缝纫机、陶瓦等,充满了时代印记。
而在农耕文化墙后方,陈列着一座直径4米的明代石碾盘。据考证,1644年清军入关之际,村中先民始创舀纸技艺,凭借这一技艺发家置业,特意制作了这座碾槽用于研磨纸浆。这项传统工艺也由此成为家传绝学,一直绵延至今。
产业振兴促发展,大石村民勤耕耘
大石村立足资源禀赋,绘就产业兴村新图景。通过精心构建 “村委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三维互动模式,形成了紧密协作、互利共赢的发展共同。
村委谋方向、强保障:积极对接政策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如道路、灌溉、仓储),提供土地流转协调、技术培训等服务,为产业发展铺路搭桥、保驾护航。
企业注活力、拓市场:引入或培育驻村企业,提供优质种苗、统一技术标准、实施订单保底收购,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将小农户带入大市场,有效化解“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
农户添干劲、得实惠:广大村民积极响应,以土地入股、劳务就业、自主种植等多种形式深度参与。在藤椒园里除草施肥,在中药材基地精心管护,在辣椒田中采摘收获……汗水浇灌希望,勤劳换来回报。产业发展直接带动了村民家门口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此次实践之行,“垫耘乡兴,丹乡筑梦”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师生们用青春脚步丈量大石村蓬勃发展的“热土”,让“三下乡”的青春足迹深深印刻在大石村的土地上。从明清石碾承载的舀纸技艺传承,到藤椒、中药材等产业焕发的乡村振兴活力,实践团成员不仅触摸到了古村落的历史温度,更见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交融共生的生动图景。这段实践历程,既是一次对乡村发展密码的探寻,更让青年学子们深刻体悟到:唯有扎根大地,才能读懂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唯有接续奋斗,方能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图片由陈灿、卜萌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