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醒目的红色马甲,穿梭在社区、校园、乡间,奔波于服务群众的路上,步履不停,昼夜不息。他们就是株洲市渌口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党员志愿者,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红马甲”。在“助老、助学、助残”的道路上,他们持续耕耘、接棒助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宗旨意识,在红马甲上书写出暖心的“渌”字密码。
志愿者江骞陪同敬老院老人聊天
在冯术源的手机里,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八年前的漂沙井敬老院里,三十七个老人挤在昏暗的食堂里吃饭,穿着红马甲的他,正踩着木梯更换灯泡,鲜红的马甲是整张照片里最耀眼的色彩。
那时,“红马甲”还只是一支五人小队,除了更换灯泡、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房间,他们还帮助敬老院整理菜地,把荒草坡改成菜园,改造了食堂的就餐环境,修理了漏水的屋顶……
“现在好了,76 个老人,房间里窗明几净,还能吃上绿色无污染有机蔬菜,日子越来越好了。”冯术源翻着手机里新照片,另一位“红马甲”江骞坐在院子里陪着老人们开心地谈天说地,屏幕里的幸福满满地快要溢了出来。
志愿者肖成佳为残疾群众“送货上门”
在南洲镇,有一家名为常来商店的“容・诚”爱心店亮着一盏暖黄的灯,店主刘中令正坐在灯下算着今天的账。18 岁那年,一场矿难让他落下了终身残疾,所幸还有亲友的支持与鼓励,在渌口区局(分公司)的帮助下,他将一个面积不到50平方米的小店,一步步经营成如今远近闻名的放心消费店。
“你们帮我撑了伞,我也想给别人挡挡雨。”于是,在2019年,刘中令怀揣着一腔热血,牵头成立了渌口区自强帮扶协会,希望为更多的残障人士送去关怀、服务和就业技能。
“刘老板,我也想加入协会,为你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客户经理肖成佳说道,并第一时间拉着一帮志同道合的“红马甲”们成立了助残小分队。
如今,在自强帮扶协会里共有14名残疾零售客户,每个人店里都有一本一对一帮扶手册,“红马甲”们通过“码上提、马上办”绿色服务通道,实现了残疾零售客户需求、咨询、投诉、求助等线上办理,真正打通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志愿者周璐、邹泽宇为“蝴蝶宝宝”换洗床单被罩
邹泽宇第一次被叫做“老师”,是在龙门镇中心学校的操场上。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的小男孩,仰着头把皱巴巴的满分试卷递给他,说道:“邹老师,这是我给你的礼物。”
助学小分队的“红马甲”们总说,他们是带着“前辈的经验”来的。就像冯术源的备忘录里记着每个老人的用药时间,他们也给每个困难学子建了档案:谁对花粉过敏,谁的书包该换新了,有个“蝴蝶宝宝”需要每周更换床单……
周璐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给“蝴蝶宝宝”换新衣服时的场景,孩子的皮肤一碰就破,她屏住呼吸像拆易碎品,换完后背全是汗,孩子却突然说:“姐姐的马甲,像太阳一样红。”
“你看这‘渌’字,三点水,就像咱们帮过的人,一滴一滴汇成了河。”冯术源擦着敬老院的玻璃,窗外老人们的笑声顺着河流漫进来。河水流过敬老院的菜园,流过爱心店的柜台,流过学校的操场,把红马甲的影子,映得很长很长。(江骞、尹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