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高速的“土方攻坚战”与新时代的焦裕禄精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09:49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14 09: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七月盛夏,豫东平原热浪滚滚。刚摊铺完成的沿黄高速兰考段沥青路面在阳光下泛着黢黑的光泽,这条因实现路面“零污染”而闻名的高速公路,正吸引着河南区域多个项目前来“取经”。项目部经理关永康站在路基上,指着脚下说:“这每一寸路基,都凝聚着我们对耕地红线的坚守,传承着焦裕禄书记迎难而上的精神。”

时间回到三年前,项目团队初到河南兰考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面对一望无际的豫东平原,技术员小马至今记得关经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耕地是红线,绝对不能动农田!”但600万方土的需求,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

(曾经修建中的沿黄高速)

“那段时间,我们就像着了魔。”小马回忆道,“吃饭时讨论土源,睡觉梦见挖土,开车看到个土堆都要停下来看看。”项目部的墙上贴满了周边县市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可能的土源点。然而在第一次土源专题会上,所有人盯着零星数据的土源统计表沉默——那种沉默,震得人耳朵发麻。“这里是兰考,是焦裕禄书记奋斗过的地方。”项目经理的一句话点醒了大家,这里的每一寸沙土地都浸透着焦书记的汗水与智慧。“我们要像焦书记当年治理‘三害’一样,打赢这场‘土方攻坚战’!”大家重新振作起来。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夜。值班的同事接到电话,兰考县老牛圈引黄调蓄工程(东部苦水区治理项目)即将开始招标,届时修建水库、河渠可能会产生大量土方。这个消息,让整个项目部瞬间沸腾。关永康当即拍板:“马上准备方案,天一亮我就去县里!”

那一夜,项目部的灯光彻夜通明。技术团队通宵达旦赶制水库修建方案,连食堂阿姨都自发起来给大家煮姜汤。“我们不仅要土,更要通过修建水库、水渠帮当地解决土地盐碱问题。”关永康反复强调共赢理念。方案中不仅详细规划了工程修建方案,还创新性地提出将修建循环水渠与改进当地土壤盐碱相结合的方式。

次日清晨,当关永康顶着黑眼圈出现在县政府大楼时,值班人员惊讶地说:“关经理,您来得也太早了!”在后续与政府的洽谈中,项目部展示了令人惊叹的专业素养:完备的“人机料”进场方案、科学的土方运输路线规划、详细的环境保护措施,特别是改善当地盐碱地的承诺,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领导。关永康动情地说:“焦裕禄书记当年带领兰考人民治理盐碱地,今天我们也要为这片土地做点实事。”

“这个工程交给你们,我们放心!”多日后,经过严格评审,最终县政府决定将东部苦水区治理项目交给一航局沿黄高速项目部!

与此同时,“铠甲队”的故事也在继续。为保障土方运输,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朱佳友带领保通小组创造了“五分钟响应机制”——从接到问题到出发不超过五分钟。夜里,一个电话响起,一个穿反光背心的身影已经闪进车中,往土方运输问题点赶去。“有时候我们也起不来啊!但是土方如果卡在半路,那么现场‘嗷嗷待哺’的人员和设备怎么办呢?”土方保通工作在星星点点的探照灯下逐渐光亮了起来。

随着苦水区项目的推进,兰商干渠清淤土洽谈成功以及从山东东明县协调的100万方土陆续到位,这场“土方攻坚战”终于迎来胜利。看着一车车土方平稳运抵现场,关永康站在路基上,感慨地说道:“土方大头落地,我们沿黄高速项目成功了一半!”

(即将建成通车的沿黄高速)

如今,高速土方路基之上是整洁的沥青层,路基边坡还有绿油油的植被覆盖。很少有人知道路面下的土来自何处,但参与其中的建设者们永远记得,那些为守护耕地红线而辗转反侧的夜晚,那些为争取每一方土而奔波的脚步,以及最终实现的多方共赢。

这,正是新时代对焦裕禄精神最好的传承。(图/武晓博)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