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半的晨曦中,警灯划破寂静的街道;执行干警亮明身份的瞬间,被执行人从推诿到低头的神情变化;镜头前法官释法时的严谨与调解时的温情……7月8日至10日,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动新野县法院、南召县法院、宛城区法院,连续三天开展“执行直播”活动,通过省市媒体镜头,将一场场真实的执行现场从线下搬到线上,让数十万网友跟随镜头直击执行一线,在“看得见的正义”中感受法律的威严与温度。
镜头聚焦:三日连播勾勒执行全景,细节里藏着法与情
7月8日清晨5点40分,新野县法院办公楼前,10辆警车整齐列阵,30余名执行干警整装待发。“开始行动,出发!”随着副院长魏少永一声令下,队伍兵分多路奔赴现场。在违法建房被执行人何某家中,面对其儿子“我爸没犯大事”的抵触,干警蹲在门口耐心解释:“违法建房影响的是公共利益,法院裁定有法律效力,逃避只会影响征信。”镜头记录下何某从质疑到配合的全过程,最终他当场履行2万元罚款,弹幕里“执法有耐心”的点赞刷屏。
次日,南召县法院的执行直播聚焦民生案件。在县城某小区,执行干警突击围堵拖欠货款的被执行人时,对方起初拍着桌子喊“没钱”,法官对着镜头亮出判决书:“这笔货款拖了两年,今天当着网友的面,咱们把法理说清楚。”直播压力与法律威严下,被执行人红着脸当场结清欠款。而在劳务合同纠纷现场,法官看着被执行人递来的病历单,镜头前组织双方调解:“他先还一部分,剩下的按月付,行不?”网友留言“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评论,成了最生动的注脚。
7月10日,宛城区法院的直播则展现了执行的“广度”。10余辆警车穿梭在市区,长江东路某社区,干警敲响被执行人家门时,镜头怼近门缝里的眼神;枣林街道二十里屯村,湖南桑植法院干警跨省协作拘传时的严肃;淯阳花园储物间,法官指挥搬离杂物时的细致……从民间借贷到占有排除妨害,多起案件的执行画面在直播中无缝切换,20余万网友在线“围观”,评论区“原来执行这么难”“为法官点赞”的互动持续升温。
线上亮剑:从“线下执行”到“云端见证”的法律深意
这三日的执行直播,绝非简单的“现场转播”,而是司法公开在数字时代的深度实践。当镜头对准执行干警宣读裁定的严肃神情、强制拘传时的规范动作、调解时的耐心倾听,实则是将“纸上法律”转化为“可视正义”,让公众直观理解“生效裁判必须履行”的法治原则。
法律的强制性在镜头下被具象化——新野法院对拒不配合的赵某果断拘传时,干警那句“生效调解书不是废纸”通过直播传遍全网;南召法院扣押被执行人车辆时,法警贴上封条的特写镜头,让“欠债不还必受惩戒”的信号穿透屏幕。这种“可视化强制”,不仅震慑了潜在的拒执者,更让公众明白“法律红线不可碰”。
而线上互动的普法价值更显珍贵。南召法院法官在直播中解答“借钱不还会怎样”,宛城法院干警解释“夫妻共同财产可执行”,新野法院通过案例科普“违法建房的法律后果”……一场场直播成为“移动普法课堂”,让群众在围观中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权利要主张,义务须履行”的法治精神。
媒体镜头的介入更赋予执行活动“双重监督”意义。省市媒体记者全程跟拍,既记录执行干警的规范执法,也见证被执行人的权利保障——宛城法院干警避开孩子视线拘传被执行人时,镜头特意给到干警轻拍她肩膀的动作;南召法院政协委员现场监督时的点头认可,都通过直播传递出“阳光执行”的信号,让司法公信力在透明中不断累积。
品牌深耕:南阳执行直播书写法治公开新答卷
连续三日的执行直播,是南阳中院自2017年开创“执行直播”品牌后的又一实践。从最初的单场尝试到如今的常态化联动,从个案执行到专项行动,南阳法院用180余场直播、1.21亿人次关注的成绩单,证明了“执行直播”不仅是破解执行难的“利器”,更是推进司法公开的“窗口”。
正如南阳中院政治部宣传处负责人陈立丽所言:“执行直播不是‘作秀’,而是让群众走进司法、理解司法的桥梁。”当新野的温情、南召的民生、宛城的广度在镜头下交织,呈现的不仅是执行干警的辛劳,更是一座城市对法治的坚守——让胜诉权益从“纸上”走到“账上”,让公平正义从“抽象”变得“具体”。
据悉,南阳中院将继续打磨“执行直播”品牌,让镜头更多聚焦群众关切的案件,让法治声音通过云端传到千家万户,在“看得见、听得懂、能参与”的司法实践中,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图/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