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驼铃越千山:中欧班列奏响丝路新乐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10 16:2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10 16: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随着满载汽车配件、LED显示屏等货物的X8155次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西安—杜伊斯堡)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列。(经济日报)

当凌晨的曙光尚未染透三秦大地,一列满载汽车配件与LED显示屏的钢铁巨龙从西安国际港站启程,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划破夜空,奏响了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00列的时代强音。这列X8155次班列不仅是货物运输的载体,更是一支穿越时空的“钢铁驼队”,在欧亚大陆的版图上镌刻下文明互鉴的新印记。

精准时刻表,重构国际物流的“中国方案”。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的突破性创新,在于以“时间轴”串联起跨国铁路的“空间链”。自2022年10月首列开行以来,中国铁路与沿线17国铁路部门历时三年完成三批全程时刻表编制,将中国段、宽轨段、欧洲段运行时刻表无缝贯通。如今,11条固定线路每周稳定开行17列,西安至杜伊斯堡的全程运输时间压缩至10天,较普通班列提速30%,时效性直逼空运而成本仅为其五分之一。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智慧,源于对国际物流痛点的精准把握。宁波铁大大供应链公司副总裁林海峰的感慨颇具代表性:“班列稳定开行让外贸企业资金回笼周期缩短40%,尤其吸引光伏板、船舶内燃机配件等高附加值货源,平均货值较普通班列提升41%。”当德国杜伊斯堡的物流园区里,中国制造的精密仪器与欧洲生产的工业母机同车抵达,这种“门到门”的确定性,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的价值坐标。

口岸枢纽能级跃升,见证“一带一路”的硬核实力。在阿拉山口与霍尔果斯两大口岸,数字见证着中国铁路的基建奇迹:兰新铁路精阿段增建二线使宽轨接运能力提升30%,阿拉山口站单日接发列车最高达42列,霍尔果斯站通关效率提升50%。这些数据背后,是“重联合、强营销”的口岸扩能战略,是“铁路快通”等12项通关便利化措施,更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铁路部门建立的“信息共享+联合调度”机制。当X8155次班列穿越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时,中哈铁路工作人员正通过数字化调度系统精准对接换装作业。这种“车未到、板先备”的协同模式,使两次轨距换装作业时间压缩至3小时内,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正如中铁集装箱公司工作人员所言:“每个环节的‘毫秒级’优化,最终汇聚成全程时效的质的飞跃。”

文明互鉴新通道,从商贸往来迈向全面发展。在杜伊斯堡港,满载中国商品的班列与返程的欧洲产品形成“重去重回”的良性循环,带动当地就业增长15%,催生出跨境电商、冷链物流等新业态。但中欧班列的价值远不止于经济数据——当德国工程师乘坐班列来华培训,当中国留学生通过班列收到家乡的年货,当杜伊斯堡市民在物流园区体验中国春节文化,这条钢铁动脉正成为文明对话的流动展厅。这种超越贸易的文化共鸣,在“中欧班列+旅游”等新模式中愈发凸显。西安至杜伊斯堡的班列上,不仅运载着商品,更搭载着中欧青年交流团、艺术展览等文化项目。正如德国杜伊斯堡市长林克所言:“班列带来的不仅是货物,更是理解与信任的种子。”

从长安城的驼铃到西安港的汽笛,从古丝绸之路到数字钢铁驼队,中华民族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当第1001列班列即将启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运输产品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文明互鉴的精神家园。这条贯通亚欧的“幸福路”,正以“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文/李佳芮 刘馨蔚)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