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智助银龄,法护青禾”社会服务实践团深入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里市社区,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团以“青春爱心筑童梦,智慧启迪向未来”为核心理念,创新构建精神铸魂、文化传薪、安全护航、心灵润养的四维成长课堂,在长江之滨为当地少年儿童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成长礼物,也书写了新时代高职青年服务乡村的育人新篇章。
铸魂:长征精神照亮成长路
在里市社区活动中心,志愿者们打造“行走的党史课——回忆长征时”特色课堂,通过珍贵历史影像与巨型长征路线图,为孩子们生动铺展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阔画卷。
课堂上,志愿者用红绳标注长征全程轨迹,以“每一厘米相当于实际路程五百里”的直观换算,结合社区操场、当地到重庆主城距离等孩子们熟悉的事物作类比,让“万里长征”变得可感可知。当得知两万五千里相当于绕社区操场跑800多圈,红军一天要走相当于从当地到重庆市区的300里路程时,孩子们纷纷发出惊叹。
在志愿者引导下,孩子们数算红军翻越的山脉、渡过的江河,指尖划过路线图上娄山关、大渡河等关键节点,深刻体会“飞夺泸定桥”中红军240里急行军的奇迹与艰难。12岁的留守儿童小宇在听完“半条棉被”的故事后,望着蜿蜒的红军路线眼泛泪光:“红军叔叔就像爷爷,总把最好的留给别人。”
传薪:非遗技艺浸润童心
实践团开设的非遗传承课堂,成为连接巴渝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桥梁,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明根脉。
团扇贴花环节,孩子们用玫瑰、雏菊、山茶花等干花瓣,在素绢团扇上创作独特纹样。11岁的小雅用山茶花花瓣拼出花形,她说:“奶奶说山茶花是云阳的魂,我要让花香跟着扇子走。”志愿者还融入宋代“以花入画”雅趣与重庆“晒秋贴花”民俗,让传统与地域文化巧妙融合。
脸谱拨浪鼓绘画、植物拓染、压花书签制作等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孩子们在木质鼓面上绘制川剧脸谱,在素布上拓印蕨类、三叶草等植物纹理,用雏菊、满天星制作书签,在指尖的摩挲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与自然之美。孩子们的作品虽稚嫩,却满含对文化的好奇与亲近,让传承的种子悄然种下。
护航:安全知识守护生命
围绕安全护航,实践团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安全知识深入童心。
防溺水课堂上,志愿者用脸盆模拟深水场景,组织孩子们进行憋气体验,在可控范围内感知窒息压迫感,强化防溺意识。交通模拟区里,自制红绿灯交替闪烁,孩子们在“红灯立定如松柏”“绿灯迈礼仪步过斑马线”的互动中,齐诵安全绕口令,将交通规则牢记于心。
此外,志愿者还通过头脑风暴、用电安全演示等环节,引导孩子们列举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如“湿抹布擦插座”“阳台追跑碰花盆”等,让安全规范转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不少孩子回家后主动提醒家人注意安全,用实际行动践行“安全相伴,礼仪同行”。
润养:礼仪与心灵共同成长
晨曦中的礼仪课堂,志愿者融合“十字用语”与《礼记》“容止可观”之道,通过“宴饮侍坐”“路遇问询”等情景模拟,让孩子们在“拱手致意”“拾物躬身”中领悟“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文明密码,三位小礼者在模拟接待中展现出的端凝姿态,彰显文明种子的萌发。
午后的黏土课堂,则以“叙事引导—手工转化—情绪解码”模式,让孩子们用黏土将“愤怒如火山”“喜悦似繁花”等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造型。指尖的揉捏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心灵的梳理与疗愈,帮助孩子们掌握情绪识别与管理的方法。
结语
实践团离别的汽笛声中,孩子们手中的团扇、脸谱、书签、黏土作品与长征地图,成为这场成长之旅的珍贵注脚。社区陈支书评价道:“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长江文化基因在少年心中生根的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高职青年用专业所长践行育人使命的具体体现。相信七彩课堂中埋下的精神种子,终将长成守护生命、传承文明的参天大树,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唤醒内心的潮汐,而非简单灌输江河。(图片由何陶 陈思授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