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师范学院“红星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9 14:4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09 14: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星队”师生一行走进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池溪乡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

精微之间见匠心

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实践队走进“华夏笔都”文港镇,开启文化溯源之旅。周信兴,2018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周信兴精微艺术馆,队员们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信兴深入交流,了解微雕技艺。队员们亲身体验方寸之间雕刻的不易,惊叹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内核。周信兴将微雕与书画、红色文化结合的创新实践,更让队员们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深厚内涵与时代活力。

千年翰墨溯文脉

在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队员们跟随讲解员邹波,系统探源毛笔历史。从一楼制笔原料工艺,到二楼历代名笔实物,再到三楼抗战文物及清代宫廷御笔,队员们梳理千年笔史脉络。抚触历代笔具与名家墨宝,尤其是毫毛的细微触感,让队员们深刻体悟“执笔书春秋”的文明赓续力量,增强了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

毫厘之间显功夫

徐华荣出生于毛笔世家,是第四代手艺传承人,毛笔制作生涯已逾40年。走进徐华荣毛笔工坊,缕缕墨香中,传承人徐华荣向队员们展示“千万毛中拣一毫”的复杂工序。同学们亲身体验挑毛、梳毛、齐毛,屏息凝神间,深感技艺之精与徐华荣手上厚茧背后的坚守。团队还聚焦文港镇毛笔产业,深入作坊一线调研。数据显示,这个“一支毛笔养活一镇人”的地方拥有相关企业超3000家,年产毛笔1.5亿支,占全国市场75%以上。调研也揭示了产业在青年传承、技艺周期与现代工艺冲击下面临的挑战,为传统工艺在电商赋能、创新设计驱动下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思考基础。

情暖童心乡野 助力健康成长

在池溪乡湖田村,实践队为留守儿童开展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暖心课堂。队员们通过情绪问卷倾听心声,开设心理健康小课堂讲解“喜怒哀惧”及疏导方法;引导孩子们书写“梦想明信片”,质朴的理想跃然纸上;讲述“十七棵信念树”等党史故事,将小红旗贴在孩子们脸颊,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开展防溺水实景教学,“六不准”齐诵筑牢安全防线;并教授融合藏、傣、蒙等五民族特色的《美丽中国》舞蹈,齐唱民族团结歌曲,用手势舞传递民族一家亲的温暖。活动在温馨的大合影中定格,孩子们的笑容、手中的梦想卡片和脸上的小红旗,共同点亮了留守童年的希望之光。

深植团结理念,共筑美好家园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队深入池溪乡畲族村落开展专题调研。队员们兵分两路:一队深入居民区,围绕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倾听群众心声;另一队走进畲族蓝家,沉浸式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生活风貌。调研发现,池溪镇汉族与畲族长期和谐共生,当地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在补贴、福利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重点支持,有效激发了畲族文化传承活力,提升了跨民族文化认知与参与度。当前,池溪镇民族融合氛围浓厚、团结基础扎实,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工作仍是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青春作答 实践育人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星”实践队以“产业调研+文化传承+民生服务”为主线,在文港镇与池溪乡的田野间书写青春答卷。从精微雕的匠心、毛笔的文脉到产业的脉搏;从留守儿童课堂的心灵关怀、梦想启航到民族团结的深情共鸣——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村肌理,用行动联结民族情感,让理论之光照进现实土壤。

未来,南昌师范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特色,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与民族融合的征程中,勇担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团结进步的践行者,让青春之花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绚丽绽放。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