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汉语桥”学生团组创新实践结硕果 ——“中文·非遗·考察”赋能文明互鉴新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8 15:4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08 15: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渤海大学承办的2025年“汉语桥”布隆迪与中非共和国学生来华团组结营仪式分别在渤海大学隆重举行。来自非洲两国的21名学员各自圆满完成为期12天的沉浸式研修,通过“语言筑基-文化赋能-实践深化”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在辽西大地书写了中非青年文明交流的新故事。渤海大学副校长潘德昌在致辞中强调:“这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更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注脚。”  

中文学习:多模态教学激活语言潜能

依托数字化教学创新,项目构建“视听说联动、多感官协同”的中文强化课程。国际教育学院中文教师团队采用智能交互课件与情境化视频资源,实现语音辨析、汉字解构、实景对话的多模态输入;通过影视片段配音、短视频日志创作等任务,将语音训练与数字表达深度融合。学员罗伯特展示双语vlog时感慨:“AI即时纠音系统让我两周内声调准确率提升了40%,动态汉字演变动画更让我读懂‘和’字的哲学内涵。”  

文化体验:非遗传承诠释形神合一

在辽西非遗课堂,文明互鉴迸发创意火花。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以“剪中有天地”为引,先解析图腾纹样承载的生态智慧,再指导学员将非洲草原意象融入剪纸创作;少北武术传承人通过“推掌拦冲”招式拆解“刚柔相济”的东方哲学,布隆迪学员梁龙在习武时谈道:“马步稳如乞力马扎罗山,出拳快似尼罗河水——这便是我理解的中华武术魂。”  

满族剪纸里的非洲巧手

体验少北武术的刚柔并济

古诗文课堂创新更令人瞩目。中华诗词教师团队运用全身反应法,引导学员以手势律动感知诗词韵律;任务型教学法则催生《经典咏流传》双语吟唱节目,中非学员王笑笑感叹:“用手语表演‘清明时节雨纷纷’时,我真正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脉搏。”  

实践考察:知行合一亲近美丽中国

“读万卷书”更需“行万里路”。项目精心设计“双山”文化考察路线:在笔架山地质公园,学员手持双语生态图谱辨识潮汐地貌,将课本中的“绿水青山”化为眼前实景;九华山风景区古刹探访中,带团教师以楹联碑刻为教材,阐释“天人合一”的东方生态观。布隆迪学员安拉在考察报告写道:“当手抚千年火山岩背诵《山海经》,我终于懂得‘生态中国’不仅是口号,更是刻入基因的文明密码。”

笔架山山海课堂见证“生态中国”的知行合一   

本次项目既是渤海大学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标杆实践,更为国际中文教育创新提供“渤大方案”。通过构建“语言习得-非遗传承-生态体认”三维模式,学校成功实现三大突破:以数字化教学革新语言习得效能,将辽西剪纸、武术等非遗转化为文明对话载体,在山水实景中深化“美丽中国”认知。正如潘德昌副校长所言:“这些青春使者将带着锦州夏日的花香,把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传遍非洲大陆。”渤海大学将持续深化孔子学院平台建设,让汉语桥不仅联通语言,更成为中非民心相通的永续之桥。(图片由渤海大学授权提供)

以上内容为推广信息,所涉及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建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