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艺守护到数字赋能:西南林业大学青年用行动续写蜡染新篇章

从技艺守护到数字赋能:西南林业大学青年用行动续写蜡染新篇章

来源:鲁网 2025-07-07 13: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伟大征程中,青年力量正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流砥柱。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喻厚洁,以其对非遗蜡染的执着热爱与不懈努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领域的使命担当。

学子启程,初探蜡染传承

自2019年起,喻厚洁便一头扎进了蜡染的世界,开启了对这一古老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之路。蜡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喻厚洁深知其价值,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踏上了探索蜡染传承创新的漫漫征途。

图 喻厚洁在大理周城村进行调研

团队组建,共扩蜡染之路

2021年,喻厚洁与唐欣携手组建团队,汇聚各方力量,共同为蜡染传承事业添砖加瓦。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从蜡染技艺研究、产品设计开发等多方面发力,致力于让蜡染这一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融入现代社会,走进大众生活。他们深入贵州、云南等蜡染发源地,走访蜡染手艺人,收集整理古老的蜡染技艺和图案,建立蜡染纹样库,为蜡染传承工作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团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活动,与高校、工坊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助现代科技手段,对蜡染技艺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升蜡染产品的品质和艺术价值。

图 喻厚洁分享蜡染相关知识

搭建平台,数字赋能传承

2023年,喻厚洁及其团队积极顺应数字化时代潮流,搭建线上蜡染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他们将蜡染的制作过程、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等全方位展示给广大网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和接触到蜡染这一非遗技艺。在喻厚洁的主导下,与东南亚蜡染工坊合作,启动试投产,服饰纺织领域设计周期压缩70%,首批40套“融合纹样”系列产品完成标准化生产;直接创造7个技术型岗位,间接带动东南亚产业链超800名手工艺人增收。喻厚洁及其团队在蜡染非遗传承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大众需求为导向,注重将蜡染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此外,团队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公益项目,通过举办蜡染展览、开展蜡染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普及蜡染知识,传播非遗文化,增强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图 喻厚洁与马来西亚新媒体艺术家mahesh探讨中国蜡染与马来蜡染

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当下,喻厚洁和他的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的时代使命,为非遗蜡染的传承与创新贡献着青春力量。他们的努力不仅让古老的蜡染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更在青年群体中树立了文化传承的榜样,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一次在博物馆见到蜡染纹样时,那些蓝白相间的图案像有生命力似的,一下子抓住了我。” 喻厚洁说,“非遗不是封存在展柜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文化’。我们这代年轻人,既要耐住性子学透老手艺里的门道,更要敢想敢做,让蜡染在现代语境里说出新故事 —— 这不仅是传承,更是我们与传统对话的方式。”(陈赫)

图 喻厚洁在新型蜡染推介会上进行讲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