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博物馆内,藏有一件特殊的画作,它的载体,不是绢布,不是丝帛,也不是玉石,而是一座木棺。其上绘有大量精美的漆画,神仙怪异、主人宴饮、天河、孝子故事等内容,丰富神秘,引人遐想。这是一件来自1500年前的木棺,墓的主人是北魏使持节、镇西将军、高平镇督大将冯始公。
1981年,宁夏固原西郊的北魏夫妇合葬墓,出土了两座木棺,女性木棺基本上成为灰烬,而男性木棺则留有精美的漆画,但由于墓室进水,致使棺木散毁、漆皮剥落,发掘时清理出大小不等的碎片100多块,经专家仔细拼对、修复,基本复原了棺盖、前档和左右侧板的漆画。在木棺上作画,是民族的迷信还是当时的流行?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棺椁上进行装饰的行为,公元前5世纪已有绘画木棺,东汉更以死后升仙为主题对石棺进行画像。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推行薄葬,很少见有棺画装饰,大部分流行素棺或者素漆棺。然而在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尤其是鲜卑族的木棺葬具,棺椁的装饰传统得以继承,浓厚的鲜卑文化与汉文化交流交融盛极一时。这座木棺漆画上的人物,统一都着鲜卑服饰,也再次印证了这座墓主人的身份,或是鲜卑贵族,或是崇尚鲜卑文化的汉人高官。
棺盖上的漆画内容丰富,充满了神话色彩。两侧各有一垂帐房屋,屋下各一人端坐,旁有侍从,左侧人物旁有“东王公”榜题,右侧榜题已残缺,有专家推断可能是“西王母”。画面中间有一道“金色天河”,线条优美流畅,自顶端而下弯曲直通尾部,两侧满布缠枝卷草纹,其间绘有白鹤、异鸟、兽、虎、人面鸟身等仙人形象。前挡为宴饮图,榻上屈膝斜坐一中年男子,右手执耳杯,左手执麈尾,尽显鲜卑贵族的威严与风度。左右侧板有上中下三栏图案,上栏为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中四幅孝子故事图,有明显的儒家思想文化,但人物却均着鲜卑服装、面相长须。中栏是波斯著名的连珠龟背纹图案,下栏绘制的是鲜卑武士策马狩猎的生活场景。这幅漆棺画融合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元素,反映了北魏时期各民族大迁徙文化大融合的社会背景。
在工艺上,漆棺画的发现也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固原居民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髹漆工艺,利用天然漆涂饰器物表面,以红色为底色,用彩色或墨线在底色上勾描出图案轮廓,再用铁朱(赭色)、石青、石绿、黄色等调漆绘制,通过多层涂刷、打磨形成漆膜,并运用彩绘、镶嵌等技法进行装饰,极费时间和人工。整个漆棺色泽鲜亮、绘画技法精湛,再配以细腻的贴金工艺,使画面显得金碧辉煌、华丽庄重,其技艺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这件出土于固原的北魏漆棺画虽残损不全,但十分珍贵,它代表的不仅是一段历史的截面,更是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在冲突中寻求和解、在差异中寻求共存、在碰撞中寻求新生的生动注脚。
(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