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创新“韧性思政”育人模式,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创新“韧性思政”育人模式,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1 14: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同学们,自信是直面困难、相信自我的力量,自强则是在逆境中依靠自己不断成长的坚韧。”日前,雅安市石棉县七一中学的一间教室里,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唐芯雨结合身边案例,为学生讲解自信、自强的内涵与区别。

作为非师范生,唐芯雨主动从繁华城市来到山区支教,努力适应角色,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她感慨在川农大学习思政课的收获:“它教会我在面对教学难题、生活挑战时,以坚韧不拔的态度迎难而上。”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唐芯雨正在为学生授课)

如何提升学生思想韧性,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川农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思妤介绍,近年来,学院持续探索,创新性地将生态韧性治理理论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相融合,从育人方向、育人场域、育人支撑、育人动能四个方面出发,凝练提出了“价值—课程—结构—机制”四位一体的“韧性思政”育人理念,通过“一核四化”的育人路径,培养更多具有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思想韧性的“强政治、铸农魂、厚情怀、勇担当”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何思妤院长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年会推广育人成果)

为拓宽知农爱农的思政育人场域,川农大思政课围绕理论、实践、拓展、品牌四个方面,实施“四大课程建设举措”。“学生们不仅学习理论课,还在思政课社会实践中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理论学习效果。”何思妤说。

川农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谯宇就在近日提交了一份特别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作业。她带领小组成员以学校附近的乡村客运站点为切入点,拍摄了一部大学生讲思政课的视频,把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建设成就娓娓道来,展现人民群众出行条件的改善。谯宇表示,拍摄视频的过程就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既引导同学们关注身边事,自己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思政知识的理解。

“学院还实施‘特色化’与‘数智化’双轮驱动战略,筑牢知农爱农的思政育人支撑。”何思妤说,学院邀请“三农”领域专家学者、乡村能手等走进思政课堂,制作《乡村有“羌调”,振兴有“门道”》《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青年担当》等思政精品在线教学资源,累计播放达10万余次,搭建“三农发展与乡村振兴”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了“长征精神”等精品虚拟仿真实验。

不仅如此,该学院还打造了“融通化”联动渠道,激发学生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创新动力。一方面,加强校内互动机制,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思政共同体”,共同凝练课程思政元素;另一方面,深化校社互建机制,与蒲江县吕石桥村等结对共建10余个思政课现场教学基地,共建20余个实践育人基地。

(四川省人大代表、吕石桥村党支部书记白蓉华走进思政课堂)

点开川农大思政课线上教学资源平台,“稻香映丰华”的课程品牌令人眼前一亮。“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团队与学校水稻研究所共建的课程思政共同体。”川农大思政课教师黄岑玥介绍,该课程从历史维度出发,巧妙融合教材内容,发掘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育种工作提升粮食产量等案例,通过课堂讲授、有声书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专业使命感。

通过一系列探索,川农大韧性思政育人成效显著,学生的爱农情怀得到充分激发,年均9000余名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农耕文明等主题开展思政社会实践,毕业生积极投身强农兴农事业,把人生答卷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毕业于川农大的甘宇在阿坝州从事林业工作,他说,正是因为母校的教育和引导,教会他以坚韧不拔的态度直面困难。“在巡林路上遭遇恶劣天气,或是面对繁重的管护任务时,我都会咬牙坚持。我深知,守护这片广袤的森林,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与担当。”(图片由冯义强、黄岑玥、易恩文授权提供)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