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来凤:烟田“叶”里藏着致富算术题

湖北来凤:烟田“叶”里藏着致富算术题

来源:鲁网 2025-07-01 12:4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仲夏六月,鄂西烟田迎来生长黄金期。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大河镇社潭村350亩烟田里,墨绿色的烟株已窜至半人高,宽大的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勃的“黄金产业带”。清晨七点,烟农们在技术员指导下忙着病虫害防治,田间地头一派紧张有序的劳作景象,奏响了烟叶丰收的“进行曲”。

田间课堂育出“金叶”管护经

“打顶要选择晴天,留叶数控制在18到20片,同时一定要及时抹除腋芽,防止养分流失。”大河镇烟叶收购站技术员代远考站在田埂上,一边示范打顶技巧,一边向烟农们讲解6月关键管护技术。此时正值烟叶旺长期,也是病虫害高发期,他反复叮嘱:“根茎部病害随时可能爆发,一定要定期喷洒药剂,做好预防。”今年,大河镇在社潭村、杉木村等村连片发展烟叶900亩,针对10余户新烟农,当地组建“1名技术员+4名种植能手”帮扶小组,通过“理论培训+现场实操”模式,持续为烟农保驾护航,累计开展技术指导90余次,实现“家家有‘技术明白人’,田田有‘管护路线图’”。

首批尝试种烟的李恺对此深有感触。作为“种烟新手”,他的烟叶基地里处处可见技术员的身影:从测量垄距到调整施肥比例,代远考每天都会“打卡”指导。“有专家手把手教,心里不慌了,今年亩产又将实现新突破!”李恺蹲在烟苗旁,指尖轻拨叶片,眼里满是期待。

家门口的“就业增收链”

烟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让“金叶子”成为村民的“致富钥”。社潭村村民王松柏熟练地给烟苗打顶,额头的汗水映着晨光:“每天80元工钱,一个月能干25天,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小孩,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据统计,大河镇烟叶产业今年预计带动1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实现“烟田务工+家庭照料”两不误。

“从整地到烘烤,全程有合作社统一服务,烟农只需要跟着学、照着做。”大河镇烟叶收购站副站长陈冬冬介绍,当地通过“先锋模范岗+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起“育苗—栽培—烘烤—收购”全链条服务体系,不仅降低了种植风险,更让小农户嵌入规模化产业格局。

从“一片叶”到“产业链”的升级路

站在田埂上远眺,连片烟田如绿色地毯铺展至山脚。陈冬冬表示,下一步将聚焦“三化”目标——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同时开展“烟叶+油菜”轮作、“烟薯”套种等模式,提升土地综合效益。“我们要让‘金叶子’不仅是‘致富叶’,更成为生态美、产业兴的‘振兴叶’。”

随着管护工作深入,这片“黄金产业带”正以技术为笔、以土地为纸,书写着山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时代答卷。(吴江、彭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